晴時多雲

參與UN要專業化

■陳麗瑛

台灣有螞蟻雄兵、驍勇善戰的企業家可為台灣打天下。但自二○○二年八月及二○○三年十二月我國兩度由政務委員組團,以NGO管道參加聯合國「永續發展」及「資訊社會」高峰會以來,兩岸在國際的交兵,進入學術及政策人才國際化的競爭。但因民進黨政府兩年多來以國際政治操作為主,迄今似乎尚未進入備戰狀態。因此財經內閣尚須處理跨外交、環保、資訊等專業人才國際化的儲訓。

以近二年投入最多經費的縮短數位落差之國際任務為例,某一囊括經費最多的資訊研究機構,不論委託國內資訊相關學術機構或協會之委外研究案,或該會人員親赴海外技術援助的專案,甚少累積可供國際參考的英文紀錄或報告。有些數百萬的計畫由於執行成果不佳,結案時較嚴格的學者就不再請來當評審。處理「數位外交」,政治操作凌駕專業,花大量公帑在國際上結交的專家良莠不齊,總計數千萬元的使用效益,令人質疑。

在眾多主辦單位中,以微小經費但賺取國際ICT專家肯定及繼續受邀請參加UN ICT任務小組的相關實質計畫有中研院及行政院研考會。他們的直接合作單位為MIT Media Lab、Stanford Digital Vision Program等,其中以一月下旬在台灣舉辦APEC Telecenter Training Camp,邀到九國(中國未派員,也算是一種善意迴避)各派二~三名ICT專家參與受訓,講師則由康乃爾大學教授,前世界副總裁等實力派ICT專家與會。在這些國際大師的指導下,七場專家演講,三組各兩場的團體討論及報告,加上九場國家報告等內容井然有序,八天訓練營無人提前回國。會議結束後兩週內,我國即收到UN ICT任務小組論文集,加入台灣相關指標的肯定回應,前述活動只花了政府二百多萬。

台灣能否永續參與聯合國,進而達到成為聯合國會員國的目的,中國政府的態度固為因素之一,兩岸政治協商可列為討論項目,但國際社會講究的是我國是否有足夠專業的人才具體落實UN行動計畫。未來三年,兩岸及國際財經事務將是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及可見度的重要領域,如何區辨台灣在國際事務分工中的比較優勢,及結合目前已占有的國際專業地位,是內閣的挑戰。若無細密思路及治軍嚴格作風,將不易達成。而財經內閣之重任,即在挖掘及培養政府內部這種以專業結合國內外資源、提升台灣國際形象與地位的人才。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