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教育權商品化危機

■羅世宏、林靖堂

民進黨立委余政道日前公布「國立大學近六年學雜費累積漲幅」排行榜,多所國立大學漲幅高達二、三成,甚至有學校年年調漲。在此同時,教育部對所謂五年五百億特別預算,不顧各方質疑或反對,仍堅持將把經費集中補助少數幾所大學。納稅人一定很納悶,有了額外的五百億,學費竟還漲不停,問題在哪裡?學費的調漲與政府對大學提供經費補助,兩件事表面上看似不同,但其實都涉及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結構性問題。

台灣大專院校至今為止,已有一百六十多所,密度之高,舉世罕見;公私立學校三比七的懸殊比例,絕大多數學生必須就讀私立大學,則又是另一項台灣奇蹟。如今,這樣的政績卻出現了問題:一、教育資源逐漸稀釋,無論公私立大學都以學費填補政府逐漸減少的教育經費補助,導致學生學費逐漸調漲;二、私校的大量開設,使得市場競爭的概念成為學校經營思維,掙錢比辦教育更為各校高層的首要目標,而以資本主義的將本求利的邏輯來經營學校,成本考量導致私校老師必須負擔數倍於公立大學教授的授課時數,同時卻必須面對相同的研究、升等壓力,學生的受教權益也難免受到影響;三、政府用市場競爭與大學自主的藉口,將公共教育投資不足的經費缺口轉嫁給學生承擔。

教育是百年大計,是具有高度公共性的國家基礎建設,更是權利而非商品,不應交由私人以資本主義市場競爭的邏輯思維經營,把教育視為賺錢工具。美國公立大學平均學雜費,佔其學校的年度總收入的十八點五%,而其私校如哈佛、史丹福等大學的學雜費亦只佔總經費的十六%;對照之下,台灣的高等教育辦學經費卻平均有半數取自學雜費。我們不禁想問:學校是辦來做什麼的呢?政府的責任又何在?政府引導資源重分配、為人民謀福利的角色又何在?光靠學費如何辦好一所好大學?而以市場邏輯辦學,學生權益何在?教師權益何在?最後的受惠者到底是誰?

現在已到了不能不面對學費調漲與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的時候了,請政府不要一邊畫「世界百大」、「世界一流大學」的大餅,另一邊卻無視青年學子受教權利繼續處於被剝奪的飢餓狀態。我們不反對有「世界百大」來為台灣高等教育錦上添花,但請政府先雪中送炭,先讓學生念得起大學,先負起公共投資高等教育的責任!

(作者羅世宏為全國大學教師工會籌備會成員、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

林靖堂為輔大大傳所新生、傳播學生鬥陣成員、教育公共化連線成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