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展現國家能力 軍購vs.霸權擂台賽

■呂政達

提出「世界體系」的華勒斯坦,數年前曾寫文章主張,未來世界體系走向混亂的原因之一,就是國家的軍事秩序解體和霸權戰爭的興起。華勒斯坦預言,隨著北方國家彼此爭奪霸權的鬥爭,衝突「火勢將會蔓延開來,這正是我們所指的世界體系的混亂。」

當然,社會科學界並不一定皆認同華勒斯坦的理論,華勒斯坦勾勒的「核心國家」也向來不將中國放在眼裡。但是,華勒斯坦對「霸權戰爭」的看法,卻正可印證美國國防部長倫斯斐的疑問。當美國公佈中國軍力評估報告,提到中國連年增多國防預算之際,倫斯斐的不解是:中國沒有受到任何國家威脅,為何要提高軍備投資?其實,華勒斯坦的見解可能是比較正確的,後冷戰年代裡,世界霸權的擂台賽並沒有敲下終場鈴,憑經濟崛起亞洲的中國,已準備暖身下場。

華勒斯坦或許並不了解國共交戰期間,共產黨邊談邊打,以和談換取戰爭空間、敵退我進、分擊並殲的歷史。然而,七十多年以來,共產黨的「無產階級鬥爭」精神是一脈相承的,他們的霸權野心隨著經貿和市場的「無國界效應」瞄準全球。西方世界固然不應再以「中國圍堵論」這類傳統戰略看待中國、台灣和亞洲間的關係,最好對中國擴充軍備的本質,及其背後在無國界世界裡反其道而行,鞏固民族主義的歷史動機,也得有番透視。

做為西方文化資本主義的一員,倫斯斐或許真的感到不解,為何還會有國家寧可挪用經濟、福利成本窮兵黷武?華勒斯坦則曾將軍事問題稱為「普遍的文化問題」,是文化、民族、種族間的鬥爭透過軍事力量展現出來,崛起的中國在強大的經濟勢力中窺見登上世界舞台核心的機會。可嘆的是,西方國家還在「圍堵」與「自保」的思維間打轉,而台灣的軍購案卻卡在在野政黨的內鬥邏輯裡。

事實上,我們應將軍購案,乃至背後真正的「維護軍事秩序」的用意,視為台灣人展現國家能力的重要平台。只有在軍事秩序的確保下,台灣人的主體意識、本土文化、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才能獲得肯認。在野政黨動輒將軍購或其他努力,視為勞民傷財的軍備競賽,卻難以透視一個民主政府試圖維護國家能力免於崩盤的苦心。

當然,若是世界霸權的擂台賽,台灣無須湊熱鬧,但回到華勒斯坦的用語,正本清源,軍購所涉及的,真的是「普遍的文化問題」呢。

(作者為雜誌總編輯)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