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把資金、產業拱手奉送中國乃無知的賣台方案

在馬英九總統以開放與鬆綁為名,遂行經濟緊抱中國大腿的禍國政策中,行政院昨天院會通過方案,全面提高企業投資中國上限為淨值的六十%;營運總部設在台灣的企業與跨國企業子公司,則完全不受限制。儘管各方咸認此一方案勢必導致「債留台灣、錢進中國」,造成高階產業空洞化,為台灣經濟與產業帶來災難,馬政府仍一意孤行,在未向公眾溝通說明的情況下,八月一日實施;其罔顧公眾福祉,一心向中國傾斜,應受最嚴厲譴責。

馬政府上任兩個月來,面對內外經濟挑戰,執政無能,卻獨沽向中國傾斜一味,行政院昨天這一招只是其一。接下來,這個親中政府繼直航包機與觀光客前來,還要開放中國資金投入台灣生產事業與房地產,並且鬆綁十二吋晶圓、封測、面板等產業投資中國限制。此外,為了年底之前「有去有來」,馬政府還規劃其他門戶全面洞開措施,讓台灣與中國之間,經濟、金融、交通、文教全盤交流。

不知是否習慣於說一套、做一套,且將台灣人民當成「呆胞」,馬政府幹的雖是經濟產業完全鎖定中國的勾當,卻仍強自欺世盜名。行政院明明鼓勵企業對中國投資加碼,鬆綁投資上限或竟無限,且以「便捷化」讓審查形同虛設,昨天的方案卻仍然要冠上「深耕台灣、連結全球」的大帽子。然而,冠冕雖然堂皇,卻完全不合常識與常理,公眾實難以欣賞其葫蘆中的膏藥。最根本的事實是,此方案一經實施,必然造成台灣資金大量失血,台灣團結聯盟的估算是兩兆元將因此流向中國,即使經濟部也預估一年將逾三千億元錢進中國。為什麼在台灣把七成六投資的雞蛋放置中國這一籃子,而且經濟產業已經高度依賴中國的現狀,進一步把偌多資金投入中國,是「深耕台灣、連結全球」?難道全盤西進即等於深耕台灣,投資鎖定中國即不啻連結全球?不消說,只有「終極統一」意識形態迷惑心竅的執政者,才會如此狹隘而把中國當作唯一出路,且視中國如同「全球」。

同樣從經濟常識說,在台灣經濟面臨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兩面夾擊的今天,執政者當務之急是以貨幣政策安定總體經濟,同時以退稅或減稅等財政政策提振民間消費,並從增加投資著手,包括恢復投資大眾對資本市場信心,有效增進產業對投資經營台灣的活力。然而,馬政府儘管宣稱對台灣經濟戰略有所謂「總設計師」,上任以來卻執政無能,經濟施政不論物價、股市、公共建設、災變處理,都應對無方,應變無策,唯獨對中國開放,極度熱中,其程度甚至已經到了「重兩岸輕民生」的病態。在這種經濟緊抱中國大腿的政策中,行政院昨天的舉措,不僅導致資金大量流向中國,明顯排擠企業在台灣投資,且有如多年來的經驗顯示,資金既去,就業機會一併流失,已有專家估計台灣將有十一萬六千人因此失業。尤有甚者,在這一波馬政府新「中國熱」狂潮之中,高科技與大企業實質開放最大,台灣非但面臨產業空洞化與就業機會流失,高科技產業尤其有被掏空的危機。儘管經濟部宣稱,投資中國仍為許可制,關鍵技術與產業續有把關,但主管官員又強調,審查將朝快速與便捷化調整,則其聊備一格,最終導致關鍵技術與科技產業全盤流失,實可預期。

把台灣僅存的領先產業拱手奉送中國,在中國經濟與金融市場面臨失控危機之際猶加碼投注,甚至把經濟全盤鎖定中國強調是「為了台灣的發展」。馬先生的執政團隊一錯再錯,卻夸夸其談,宣稱「過去幾十年做不到,現在做到了」。然而,把資金、產業、技術等經濟命脈拱手,如此投降式地向中國傾斜,出賣台灣的未來,其實是最輕率而不負責任的施政,對不具台灣主體價值的執政者尤易如反掌。馬政府或以此自以為得意,民間從兩個月前「馬上好」的預期心理,最近轉而出現有如國民黨立委所指出的「馬上下台」的指責,也許這正是匡正執政者所必要的人民之心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