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論》建構主體歷史文化 南韓能 台灣也行

盧世祥

南韓大報《東亞日報》十三日報導,南韓總統盧武鉉十一日告訴美國總統布希,「中國是歷史上侵略韓國數百次的國家,我們豈能忘卻如此刻骨般的往事?我因此每每向國防部長提醒這件事。」布希的回應據在場人士說,也很直截了當:「原來如此,這也難怪!」盧武鉉有關南韓與中國歷史關係的警語,與今年初把首都中譯由漢城正名為首爾、一年半前抗議中國歪曲高句麗歷史一樣,一方面反映南韓對於中國非和平崛起的戒心,更凸顯南韓追求主體歷史文化的決心。相較於鄰邦的表現,令人不能不套用流行於國人之間的老話:南韓能,台灣也可以嗎?

從許多方面看來,台灣在追求並建立主體歷史文化之路,荊棘滿布。

以一個半月前鬧得沸沸揚揚的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返鄉之旅為例,其在北京大學的演講,把北大與台灣大學相提並論,宣稱兩校自由思想,一脈相傳,而且系出同源。且不論中國異議人士劉曉波所說的,北大是共產中國培養高級奴才的翰林院,台大雖有傅斯年等來自北大學者的戮力辦學,惟在傅校長之前,一九二八年成立的台北帝國大學,在日本時代即已發展成有五個學部(院)的一流大學,而且曾經採取不受政治干預的講座制,被視為後來台大自由學風的緣起。然而,今天台大校方網站上的校史,所記載的盡是戰後改制為台大以降的大事,戰前台北帝大的創校及發展,僅是聊備一格地一筆帶過。曾經任職台大的連戰,對台大校史選擇性地理解,加上做客北大的吹捧東道主,乃做出把台大與北大相提並論的不倫之說。

被閹割歷史的,不只台大。以今年春天出版的我國官方《廣播年鑑》為例,其中重要篇章,明明標題為「台灣廣播發展歷程」,所記載的卻完全是中國上海、天津等地廣播電台成立及播遷來台灣的經過;一九二八年以降,台灣放送協會轄下運作於台北、板橋、台中、嘉義、台南及花蓮等地放送局的發展,已經形成服務全島的廣播網,反而隻字不提。如果只透過《廣播年鑑》了解台灣廣播史,年輕人會以為台灣廣播事業在日本時代「開天窗」,亦無以得知台灣放送協會的財產,當年如何從日產移轉而盡成國民黨黨產的「奧妙」。

第一學府及官方出版年鑑的歷史交代不清不楚,只是信手拈來的近例;類似的校史被湮沒、產業史被移花接木,乃至於歷史重大事件被扭曲,不勝枚舉,都是台灣經歷長期外來統治,至今尚未能釐清真實歷史的可悲結果。本來,這塊美麗島嶼所有人們,不論先來後到,認識自己的歷史,了解這塊土地的地理,形成豐富多元的文化價值觀,進而凝聚集體的認同,構成以斯土斯民為主的生命共同體,是正常國家社會的必然發展。台灣由於經歷不同的殖民經驗,這種建構生命共同體的過程卻屢遭外來政權干擾,台灣人認識自己、認同斯土斯民的主體基本形成至今尚難竟其功。外來政權的用意極其明顯:歷史的湮滅、扭曲或移花接木,足以令被統治者失去集體記憶,最方便統治;從地理、文化及價值觀美化統治者的母國,輕賤台灣本土,正可合理化外來統治,為外來政權樹立權威。

外來政權在台灣都是少數統治,實施這種去台灣化的歷史文化壓迫,必先經由武力威懾,繼之以白色恐怖之類的威權統治。這種去台灣化的工作,終戰之後國民黨外來政權做得較諸日本殖民統治尤有過之。日本人在台灣,畢竟是異族統治,日本接受並實施西方現代民主法治程度亦遠甚於中國,其去台灣化的手段乃相對較為柔軟。相形之下。所謂「同文同種」的國民黨外來統治,二二八事件顯示其對「台灣同胞」武力威懾絕不手軟,接踵而至的歷史文化壓迫亦假「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進行全盤襲奪,去台灣化更為粗暴而徹底。於是,六十年前著手的中國式去台灣化政策,扭曲歷史、禁絕母語、輕賤本土,導致許多台灣人至今不知道「我是誰」,沒有能力或竟不屑使用媽媽的話,也不了解台灣的歷史、地理及社會人文,對於周遭斯土斯民認知及認同因之混淆,台灣價值及主體意識竟在台灣被邊緣化。

所幸歷史總是站在正確的一邊,台灣在民主化過程,尊重多元、人性及自由蔚為潮流,去台灣化的諸多惡行不得人心,台灣尋求自我的趨勢於各地文史工作者及社區營造者等有識之士努力扎根之後,逐漸受到重視。找回昔日威權時代所埋沒或扭曲的歷史,是台灣尋求自我的必要作為之一。特別是在上一世紀,台灣從殖民統治到自主自足,其前五十年分別從事普及基礎教育、社會生活文化改造等軟體建設,加上鐵公路水電及農工產業等硬體建設,奠定現代經濟社會的雛形。這段日治時代的歷史,近年隨著許多國民小學及糖廠的百年慶,加上嘉南大圳、高屏溪鐵橋等故事受到歡迎,乃至於農民運動、慰安婦等貧苦大眾的苦難廣為人們所知,台灣主體歷史文化的建構終有逐漸完整的可能。

建構完整的主體歷史文化,需要從了解居住社區的人文歷史演變開始,有如歷史學者杜正勝十年前所倡議,由近及遠,以台灣做中心,從鄉土歷史著手,逐漸往外推展,終至認識世界。這種認識歷史的安排,儘管符合人性且契合實際,卻不免引發長期去台灣化者的心虛、恐慌及過度反應,最近有關高中歷史等課程暫行綱要的疑懼,即為其例。活躍於教育及國會的黨國體制殘餘勢力,仍堅持以中國史為主體的歷史教育。然而,中國文化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既非全部,也不能排擠或湮沒其他台灣文化要素。以往歷史教育只有中國,邊緣化台灣,正是造成今天國家認同危機的根源。台灣需要的,是把包括戰後、日治、清朝、明鄭、荷蘭歷史文化真實釐清,進一步強調一千年來台灣大部分時間其實是原住民安身立命處所的史實。

從南韓經驗看來,一旦建構這種主體歷史文化,其國人足以展現自信,本土文化藝術產業勃興,具有韓國特色的影音產品行銷各國,文化外銷甚且帶動觀光產業。台灣原有豐富的人文地理特色,民主化之後又釋出充沛多元社會力,儘管內有黨國體制殘餘勢力猶負嵎頑抗,外有強鄰為其幫腔,在建構主體歷史文化之路,台灣人以南韓為例,沒有悲觀的理由。

(作者盧世祥,資深新聞從業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