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台灣要堂堂正正參與國際社會 不應向中國搖尾乞憐

新政府上台,外交走向丕變,似乎已走上「親中國、遠美日」的路線,除了自我矮化,更將台灣擁有適當的國際空間,一廂情願地寄託在中國的善意,然則中國的打壓依舊,絲毫未見手軟的跡象。美國國務卿萊絲則在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指出,美國是需要扮演鼓勵的角色,但她也要提醒大家,美國和台灣也有關係,美國要看到台灣經由世界衛生組織在國際社會取得真正的空間,美國也要確保中國了解,美國不僅反對台灣方面的挑釁行為,也反對中國方面的挑釁行為。

過去兩岸關係僵持,台灣在國際社會節節敗退的主要癥結,明明在於中國的打壓,但國內統派陣營卻一直歸咎扁政府的本土化與強化台灣主體意識;明明中國是麻煩製造者、加害者,但在刻意扭曲的宣傳下,是非顛倒,黑白不分,台灣反成為麻煩製造者、加害者。因此,馬英九不管是競選或當選、就職以來,針對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與活動的問題,總是厲聲指責扁政府,但對中國卻一副卑躬屈膝的姿態。更嚴重的是,馬英九對中國外交休兵的呼籲顯然是建立在一廂情願的期待,以及對事實的錯誤認知之上,因而台灣國際空間的困局,也就不可能得到合理的解決。

馬英九在選舉時提出「活路外交」,宣稱要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期盼在互不否認的情況下,秉持尊嚴地與「大陸」展開務實協商,尋求彼此可以雙贏的平衡點,達成外交休兵的目標。馬英九此一選舉訴求,中國始終未予理會,反而一再在國際場合上變本加厲打壓台灣的存在。中國的打壓,即使在馬英九當選、就職後,仍未改變。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馬政府上台後,一改扁政府的本土路線,積極推動「去主權化」、「去國家化」、「去台灣化」,而且不但新政府團隊到了中國絕口不提「一中各表」,不提「中華民國」、「馬總統」等具主權象徵意涵的名稱,即使中國官員要到台灣,馬總統甚至宣稱可以接受「馬先生」的稱呼。新政府自我作踐到了如此卑微地步,中國豈須顧及台灣人民的感受,當然只會更加打壓而已。

事實上,綜觀馬英九總統整篇就職演說,除了極力對中國釋出善意外,在內政、經濟等方面了無新意,似乎是一篇空洞無物的談話。馬總統在演說中重申「不統、不獨、不武」、「一中各表」、「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主張,並且盛讚中國的救災表現,以及胡錦濤的十六字箴言。此一奴顏卑微的表態,終於獲得中國恩准「包機直航」、「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此兩項開放政策即將實施,藍營與其支持者耽溺在一片盲目樂觀的氛圍中,但多數經濟學家則理性評估,認為其經濟效益顯然被過度高估,而其負面衝擊則又被嚴重低估了。至於國際活動空間的參與,坦白說,除非馬政府願意接受一中原則下之屈辱性稱呼,如「中國台北」,否則是不太可能有所突破。

新政府執政後,種種挑戰接踵而來,但執政者的表現,卻讓民眾有如急驚風遇上慢郎中,生活的痛苦加劇,短期內似乎紓解無望。但是在對中國的政策上,卻又過度樂觀、一廂情願,以致尚未得到對方讓步妥協,便自我放棄重要籌碼。胡錦濤以中共總書記身分接見江丙坤,顯然否定江丙坤是主權國家的談判代表,而馬總統更率先表態接受「先生」的稱呼,自我否定台灣的主權獨立地位,致使江丙坤向胡錦濤要求國際空間的籲求,更像是一種搖尾乞憐的醜態。加上新政府為了向中國示好,展現和平姿態,竟然暗中運作美國暫緩軍購,但中國卻連假惺惺地後撤或減少瞄準台灣的飛彈,都不願意配合演出。換言之,馬政府固然使盡討好中國的招數,卻有如熱臉貼冷屁股,只是新政府一頭熱,中國根本置之不理。

總之,在中國的首肯下參與國際活動,只有接受被中國「非國家化」、「地方化」的屈辱,方有可能發生。台灣若要拒絕羞辱,堂堂正正加入國際社會,唯有放棄幻想,改採實力原則,並堅守台灣主體路線,才能昂首闊步、抬頭挺胸走上世界的舞台。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