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與其提升國民稅負,何不先堵住產業西進缺口?

陳總統日前提出多項稅改方向,包括三年內提升國民租稅負擔率到十五%,中長期目標十八%;研擬在短期內調整營業稅一到二個百分點;逐步建立所得稅最低稅負制度;研議調整遺產及贈與稅最高邊際稅率為四十%;研究對投資未上市、未上櫃股票課徵交易所得之可行性;政府應給個人強化就業技能支出的租稅減免等。

消息一出,各方反應不同,有的肯定,有的即持保留態度。稅改,尤其加稅,因涉及增加國民負擔,輿論、學界均會有正反的看法,亦易引起抗爭,此乃民主社會常事,不過對研議短期內提高營業稅一到二個百分點一項,市面似有較多的質疑。有人甚至以「會不會重演橋本(Hashimoto)效應」強烈質疑調高營業稅的方案。

所謂「橋本效應」,乃一九九七年四月,當時擔任日相的橋本龍太郎為改善財政,將消費稅率由三%提升至五%,這二個百分點不但讓日本經濟引擎失速,也使得橋本的政治聲望墜入谷底,次年自民黨在參院選舉失利,橋本黯然下台。

一九九七及九八年日本經濟滑坡是事實,一九九七年日本的經濟成長由前年的三點六%降為一點七%,九八年再降為負一點一%。但經濟成長之衰退並不只發生在日本。大家應記憶猶新,一九九七年七月亞洲承受了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衝擊,各國經濟均墜入谷底,韓國一九九七年由前年的七%成長下跌至只四點七%,九八年更跌至負六點九%,比日本更慘。東南亞各國均有相同現象,所以將該年日本經濟的失速歸責於消費稅稅率之提高,不但欠缺說服力亦欠公允。只是由於日本的消費稅直接在銷售時加收,容易引起眾怨,橋本的政敵及反對黨也就藉機做為數落橋本施政之題材。也就是說,橋本之稅改一時被其政敵抹黑成為政爭之工具,若信以為真,則迷失事實之真相。弔詭的是,日本五%的消費稅至今並未取消,可見攻訐歸攻訐,大家心裡有數,即橋本提高消費稅率至五%的稅改措施,並非日本經濟急速下滑、財務持續惡化、消費委靡不振的真正原因。

另一個使日本在一九九七及九八年,甚至以後幾年,經濟無法起色的原因是偏高的日圓匯率。一九九七年東南亞金融風暴爆發之後,日本銀行做了一件錯誤的決定:即捍衛日圓。東南亞金融風暴實質的元兇應是中國人民幣一九九○年初期大貶所引發的對國際分工體系均衡性之破壞。所以風暴還是以東南亞各國及韓國幣值的貶值收場。到了該年年底,韓元貶了九十一點六%,泰銖八十三點二%,馬幣五十三點八%,菲幣五十一點五%,印尼盾一二九點六%,多多少少調整了一九九○年初人民幣對東南亞各國貨幣過度偏低所引爆之區域均衡問題。調整(貶值)最小的國家是日本,日圓僅貶十三點四%,結果以美元報價出口的日本商品價格與韓貨相比大幅偏高,致使日本企業如夏普(Sharp)、松下、Sony等在韓國科技產品的壓力下節節敗退,斷送了九七以後日本經濟復甦的機會。被高估的財富(如房、地)價格也被迫向下調整,日本財富萎縮型的金融問題為此遲遲無法獲得解決,這些都是近幾年日本政府財政絲毫無法改善的主要因素。橋本的消費稅絕非禍首,反而是增加日本財稅收入的一服良藥。我們自不可盲目跟隨一些日本政客起舞,指鹿為馬,顛倒是非。

以日為鑑,我們必須提醒政府如須稅改,則必須做好對政策的宣導,並提防國內泛政治化的政客及媒體把所有將來因「以商逼政」、「積極開放」、「大膽西進」、「與中國共生」等所引發的經濟滑坡、人民失業問題巧妙地嫁禍於政府之稅改,將稅改妖魔化,做為「奪取政權」、「以經促統」的政爭工具。

其實,台灣財政之日益惡化,乃是由於稅基之大量流失,而稅基之流失,乃肇因於產業之大量西移。不僅資金因而失血,且大量失業之人口亦需政府之救濟,不僅失去稅源,甚至還需增加財政支出。將來如營業稅提高成為政策並付實施,也只是略微改善政府財政赤字的一小部分。根本之道,乃在於培養稅源,堵住資金外流之缺口,改善投資環境,增加就業機會,只要經濟持續成長,政府就不必擔心財政的惡化,也就不必急於加稅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