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馬政府的政策是把台灣人民趕往統一之路

吳胡會昨日上演,雙方行禮如儀,寒暄問候,說些體面話,除此之外,馬政府端出的兩岸政策,只是一些老議題,諸如包機直航、開放中國觀光客來台等,似已談妥,只待正式簽約,便可實施。然而這些議題一炒再炒,不僅了無新意,更非振興台灣經濟的萬靈丹,包機直航等固然有所進展,卻非解決台灣當前問題的當務之急,因此吳胡會演出,不僅民眾反應冷淡,台股也不領情,昨日以重挫收盤。

國共建立協商溝通平台,若是有助於化解台海緊張情勢,雖為國人所樂見,但是兩國政黨之間的接觸,仍應限縮於民間的層次,不能如馬英九總統所稱,定位為兩岸之間的第二軌道,否則便逾越了政黨的角色與分寸。台灣與中國的正式協商談判,應該立基在國與國的基礎上,互相承認與尊重,如若不然,寧可陷入空轉,絕不能為了談判而自我矮化。

尤甚者,馬英九儘管宣稱,兩岸統一在「我們這一生」不太可能發生,實質的作為卻是在為統一鋪路。換言之,馬英九這一生或許看不到統一,但他的政策作為,卻是在將台灣人民趕往統一的路上。因此,馬英九當選以來,談論治國方略與願景,莫不口沫橫飛,天花亂墜,其實獨沽一味,就是寄希望於中國而已,捨此之外,只能束手無策。此所以馬蕭當選後,由博鰲蕭胡會、江丙坤訪中至昨日的吳胡會,乃至即將啟動的兩岸復談,掀起一波波的中國熱。

中國在藍營的美化下,形象完美,經濟快速成長,國力強大,更充滿希望。然則,真實的中國到底如何?最近中國頻仍發生的天災,對其造成的影響,以及中國如何應變,在在提供吾人認知中國的另一種檢驗角度。中國今年以來天災頻仍,人禍不斷,尤其雪災來襲,半壁江山陷入癱瘓,經濟嚴重受創;接著發生四川大地震,死亡數萬人,災情慘重,令人同情,同時凸顯中國基礎建設品質粗劣,以及現有救災、維生系統無法發揮功能,一旦爆發災變,難以維持國家的正常運轉。

中國在這些天災異象下反映出來的脆弱形象,與近年來中國崛起的強大外觀對照起來,顯得格格不入。一面是脆弱、不堪一擊、維生救災系統不足的中國,另一面則是經濟發展快速、奢侈浪費、高樓林立的中國,形塑出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中國經濟發展的同時,貧富不均激化,地區發展失衡,沿海地區的繁榮與國民收入數倍於內陸。基尼係數(Gini coefficient)係國際公認衡量社會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權威性指標,中國官方統計,中國的基尼係數在一九九四年已超過瀕臨危險界線的零點四,十幾年來其貧富懸殊的現象恐怕只有更加嚴重。加上中國的貪污腐化相當普遍,不少中共高層涉及貪瀆,曾在一九八九年引發天安門事件,幾乎導致中共政權垮台。由此可見,中國在發展經濟、擴張軍備的同時,社會安全失序,分配的正義失衡,美國前國務院亞太副助卿謝淑麗稱此外強中乾、色厲內荏的矛盾綜合體為「脆弱的超級大國」(fragile superpower),實是一語中的之貼切描述,點出了中國問題的本質。

質言之,中國在強大的外表下,潛藏脆弱的內在,除非發生重大的天災地變,否則這脆弱的一面都在全球盲目的中國熱之下,被掩蓋起來,甚至刻意視而不見。此種中國熱在台灣特別猖獗氾濫。中國被神化為振興台灣經濟的萬靈丹。馬政府的兩岸政策,以及藍營政治人物頻頻訪中朝貢,便是這種中國症候群發作的跡象。台灣緊鄰中國,而中國又被一個對台灣具有領土野心的獨裁政權所統治,這在地緣政治上是一個悲哀的宿命。加之重返執政的國民黨,對中國頻送秋波,投懷送抱,以追求政黨私利為己任,置台灣存亡於度外,使得台灣處境更加危急。此刻台灣人民更應認清中國的本質,嚴肅思考如何面對中國威脅的生存之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