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論油價的社會正義

■ 黃玉霖

馬政府決定解除中油油價凍漲,強調回歸市場價格;但是,台灣油品市場被中油和台塑化聯合壟斷,所謂市場價格其實是壟斷價格,不但讓消費者吸收中油煉油設備老舊、效率不彰,以及龐大的人事成本,還讓台塑化坐享壟斷暴利和套利機會,嚴重違背社會公平正義。

經濟學家告訴我們,政府對壟斷性行業須實施價格或獲利管制(price or rate of return regulation),以避免壟斷者濫用壟斷力,坐享壟斷利潤。扁政府凍結中油油價就是一種管制行為,一方面可以穩定物價,一方面中止浮動油價公式所隱藏的獲利保障,迫使中油提升效率、撙節開支,並採取避險措施來因應原油價格持續高漲。

對於這項管制措施,馬政府認為扁政府用納稅人的錢來補貼消費者,不但對節約能源和溫室效應不利,對納稅人並不公平。的確,這項管制必須同時考量通膨、能源、環境和公平性等問題。但是,馬政府一方面解除管制,雖可減輕中油虧損所帶來的國庫負擔,但另一方面卻又擔心帶動通膨,而提出各種補貼方案。這樣一來一往,不但對國庫沒有幫助,還變相用消費者和納稅人的錢來補貼計程車、大眾運輸,甚至於工業購油戶,對納稅人和消費者都不公平。

更不公平的是,台塑化堅持繼續調高油價,形同主動退出市場,卻把煉好的油一船一船地輸出到中國等地,促成中國油品庫存逼近滿載,台灣庫存則因而吃緊。台塑化不但沒有損失,還有套利空間;如花旗環球證券最近還喊進台塑化股票,認為該公司外銷油品煉油價差拉大、煉油設備產能全開,獲利表現持續看俏。

台塑化在商言商,理應為股東創造最大利潤,為何不公平?姑且不論台塑化是否意圖挾持壟斷力,透過降低內銷比重對社會施加油品供給不足的壓力;該公司把油品一船一船地往外送,卻把煉油環境成本留在雲嘉南地區,這種因不必吸收環境社會成本而擴產套利的行為,不但加重溫室效應,對雲嘉南居民也完全不公平。

對於這些不公平現象的根本解決之道,除了檢討能源政策,還需檢討能源產業結構,設法利用競爭來取代壟斷,開放油品進口,全面推動能源市場自由化。同時,中油應深刻檢討煉油效率和人事成本等問題,虛心接受改革或改造。對於台塑化,政府則應考慮開徵環境稅。而台塑化除為股東創造最大財富,還應積極思考如何正面回應日益複雜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

(作者為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博士、 交大土木系副教授,公用事業投資專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