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部落的國家型態

■ 哈勇.巴尚

花蓮縣萬榮鄉馬遠部落布農族籍牧師江阿勇犧牲奉獻、積勞成疾而告別人間的事蹟,讀者莫不為之動容。這則報導的背後,究竟給予我們什麼樣的啟示?

傳統原住民族部落自始即有自我治理的國家型態,國家現代化建設只是為了改造部落,被完全納入「國家」版圖,並對「國家」產生依賴感之後,部落開始失去自主發展的能力與條件。雖然政府推行攸關政治、經濟、社會、教育及文化等方面政策,卻無法滿足部落人民基於文化延續所需要之政治生活。因此,遇有病患夜間送醫、申辦中低收入戶、籌募學童書籍等等事項求助,大家所信任的牧師往往取代了國家官僚體系。

張茂桂等學者曾指出,基督教傳到台灣原住民族各族,前後不過一百年,早期對山地最具支配力量的,除國民黨以外,就屬教會。在教會之中,基督教長老教會最早進入原住民社會,長老教會所強調的社會關懷及本土濃厚的思想色彩,使得教會與原住民族社會關係不僅止於信仰,也擴及到社會、文化及政治層面。早年長老教會深入關心原住民族部落發展,也對於黨國體制下福利政策有「鞭長莫及」的事實時有指陳,因此引發長老教會與執政當局間敏感關係,但教會與原住民族之間的關係卻更加鞏固,從玉山神學院、台南神學院等學校培育出為數不少原住民社會菁英可以說明。

天主教同樣不乏感人事例,靈醫會自一九五○年代起即深入宜蘭縣山區從事醫療福傳工作,許多義大利籍神父都獲得部落原住民的「亞爸」(泰雅族語「爸爸」之意)稱號,以示對神父恩重如山的敬意。筆者無意喚起宗教意識,而是說明幾經政治變遷之後,也像漢人社會一樣,原住民族開始透過宗教信仰,排遣對政治的疏離感。因此,不論是原住民牧師或原住民神父,均各自扮演著搭建宗教與部落文化間橋樑之角色。

宗教存在的意義在於滿足部落成員尋求生存和延續部落組織,體現了特定族群應有的文化價值,尤其受到資本主義影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原住民族信仰的塑造和引導能否避免往迥異於己的文化方向靠攏,始終是原住民牧師或神父深感責任重大之處。

因此不難理解,何以僅有數百居民的馬遠村部落,卻吸引千餘人前來送別江牧師。若說部落屬於自治國家型態,而牧師的犧牲奉獻為部落注入了政治生命,無疑地,牧師在部落社會中擁有如領袖般的政治地位。

值此政黨更替之際,盼望新政府落實既有的若干原住民族自治政策及法案,才不致辜負各自在台灣各個角落辛勤付出、犧牲奉獻之熱心人士的政治期待。

(作者為泰雅族人、私立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兼任助理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