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你不知道的司馬庫斯

■林世坤

自由時報昨天「訪部落,探神木」(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jun/4/life/travel-1.htm)介紹了司馬庫斯部落,相信絕大多數民眾對它的印象僅止於巨大神木與美麗瀑布,事實上,它是台灣現存的烏托邦,也是古典文學中的桃花源。

馬賽及尤勞兩位長老講解表示,他們是由祖先馬庫斯,帶領部落先民從南投縣攀越大山來到現址定居,當地子孫為了紀念他,將部落命名為司馬庫斯,「司」就是紀念的意思。民國六十八年電力第一次進入當地,是台灣最後一個能在夜間大放光明的黑色部落;民國八十四年產業道路才開到部落,正式開啟對外交通。

他們的祖先以狩獵及種植小米為生,最近十多年改種水蜜桃,民國八十八年部落開始發展觀光休閒農業,他們在部落頭目的領導下,成立部落發展協會,以守住土地為第一要義,訂定條約,內容包括拒絕外地商人財團合股經營,部落利益均衡分配等等,開始革命性轉型。

首先,全村所有住戶將個人持有的平坦土地共約三公頃多,集中交由協會規劃,陸續建造了六個山莊、二個餐廳、一個教會,並有果園區,部落一百卅多名男女老少,平時青少年上學,生產力人口則到果園工作,週五起則準備迎接假日觀光潮,就學青少年也回部落幫忙,每個人都有工作,但一切所得全部歸協會共有,每位成人每個月僅領取一萬元零用金,村民婚喪喜慶、學雜費等皆由公款補助。而為了照護部落青少年就學,用公款在新竹市買了一棟房子,供子弟集中居住,並有專人照顧,假日租用專車回部落休息或幫忙。

婚姻制度更是奇妙!如果年輕人自己在外地自由戀愛婚娶嫁漢人,部落沒意見,如果不是戀愛,那麼婚娶嫁附近泰雅族或其他原住民族,則由頭目、長老及父母做主,子女不得有意見。卅三歲的尤勞長老說,他在結婚前三週才由母親告知他即將成親,但是他對他的新娘卻一無所知。這種由長輩主婚的制度依舊存在。

馬賽長老說,早期原住民沒有私有財產觀念,部落生活傳統是以分享及互相照顧為主,這就是泰雅族人最傳統的生活方式;問他附近還有類似的共生部落嗎?他說,附近泰雅部落因開發較早,私有財產觀念重,所以不易達成共榮共識;目前司馬庫斯也有三、四戶人家沒有加入部落發展協會,主因是這些鄰居很早就下山到平地打拚,近幾年可能因經濟不景氣而回山上生活,對部落的共生共榮生活方式仍在觀望,不過協會仍然非常關心他們,隨時歡迎他們加入。

面對美麗的、分享的、互相照顧的司馬庫斯,我們能夠說什麼?(作者為凱達格蘭學校第五期原住民族研究班學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