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憂鬱的青少年

■ 鄭光男

一位國小女學生在課堂上突發性的自殺引起社會震驚,讓媒體對於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議題引起關注。學校其實早在當事人自殺前,已做過憂鬱量表之篩檢,當事人呈現憂鬱指數高,但未到列入輔導的程度,而憂鬱量表無法客觀呈現兩者的相關性。根據統計有嚴重憂鬱的人的確有十五%的自殺率,但自殺的背後原因卻並非「憂鬱症」這麼簡單,真正的原因都鮮少能真正處理而做到積極的防治。

一般有所謂久病厭世,或者是面臨重大失落難以承受而想結束生命的個案,也有些自殺的人在真正採取行動前,會釋放一些不尋常的訊息,例如將心愛東西或寵物送人,要親友好好保重自己等等,當我們察覺到這些訊息時,能做的就是找當事人,傾聽他們的心聲,但對於諸多「突發性自殺」的個案,大部分的專業人士也都常力有未逮。

這樣突發性的自殺個案還是有方法可以做協助的,這則新聞的女學生在生前就曾發出心情不好的訊息,事後警方在其筆記本上發現,當事人寫著自己對不起爸媽和老師,覺得自己是多餘的等等。

美國知名的作家L.羅恩.賀伯特曾對「自殺」背後原因做過研究,他發現很多人選擇自殺之前,是因為察覺到自己違反道德的事件(越軌行為)即將被揭露,他們在無法面對自己的越軌行為為人所知,所以就選擇用結束自己的生命方式來解決痛苦。而這類個案處理的方式也不難,也就是鼓勵當事人把那件事說出來,接下來他們的自殺想法或者衝動往往在瞬間消失。如果能將這樣的技術廣為推廣,我相信可以幫助更多自殺的個案。

憂鬱量表的篩檢除了對自殺防治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如果讓當事人有被貼標籤的感覺,進而引起同儕的排斥,恐怕會製造更多的反效果。再則如果因為憂鬱量表的篩檢結果,後續的處置上又以抗憂鬱劑的服用為主的話,根據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的警語,青少年服用抗憂鬱劑有比較高的比例容易產生自殺的想法或是行為。

故憂鬱量表的篩檢如果是銜接藥物治療,那麼對於自殺的防治,還是會出現一些反作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議題值得大家多關注與幫助,但是否要藉由憂鬱量表篩檢的做法來協助,我覺得值得再檢討。(作者為醫師、中華國際人權促進會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