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與新署長談外科醫生

■ 李道真

現任(侯勝茂)與未來(林芳郁)衛生署長都出身外科。外科醫生看似「行情」不錯,但卻存在不為人知的悲哀。

由於工作時間長、壓力大、醫療糾紛多,外科早就不是醫科畢業生的首選志願。流傳的笑話是:「要錄取外科,只要立正,身體不晃動就可以了」。回想民國六十年代,北醫與高醫的畢業生若非前三十名,別想進北榮外科。當時的台大外科醫生,如洪啟仁、陳楷模等,氣派英挺又自然流露專業的傲氣(筆者因仰慕他們而誤入外科)。更老一輩的北榮外科主任盧光舜、三總外科主任施純仁等,更是霸氣十足,不怒而威。當時的外科醫學會是年度盛事,各方豪傑聚集一堂,白天拚學問,晚上拚酒,年輕醫生醉到被救護車載走,時有所聞。這些酒國英雄(或「狗熊」)的慘烈事跡,廣被傳頌,但也呈現外科大家庭的溫馨。

現今外科醫生雖不至於獐頭鼠目,但氣宇軒昂者的確不多。多數以「宅男」自居,雖也克盡職守,但研究成果平平,少見能在國際舞台發光發熱。由於人際關係冷漠,外科醫學會會場總是冷冷清清。偶見幾個群落,老一輩的談的是誰到景行廳報到了;中老年人談的是誰的女兒嫁給電子新貴(不是外科醫生);青壯派談的是誰被告上法院、或被家屬追殺;年輕一輩的談的是誰轉行到皮膚科、或乾脆棄醫從商去了。多數與會醫生行色匆匆、神情恍惚,偶有臉色慘白、剛從法院過來者,更像鬥敗之公雞。

外科由績優股一路跌停,部分原因是外科的本質(風險高又需全天候應召),但有些原因可歸罪於社會和政府。因此,筆者呼籲:

一、社會應善待外科醫生。醫療過失至今仍屬刑事案件,多年前一位外科前輩出庭應訊,竟被當庭收押(有那麼嚴重嗎);每當賠償金額千萬的醫療過失判決下來,外科醫界就瀰漫一片低迷氣氛,於是大家柿子挑軟的吃,讓高風險病患淪為人球,難道這是全民之福?

二、應解決「不同工同酬」的問題。內科醫生服務滿三年後,多數不需再值第一線的夜班,而筆者已服務外科三十多年,尚經常通宵達旦。許多人以為外科收入高,殊不知一檯腰椎間盤手術,醫生稅前私人所得只有七千多元。

建議政府(或新官上任的林署長),立刻加倍調高外科健保給付。由於多數醫療院所已實施總額制,此舉只是院內醫師薪資的重新分配,不影響政府預算,但能相當程度的鼓勵外科士氣。

最後,要對已經、或即將踏入外科領域的小老弟、妹們表示最高敬意。更希望位居要津的外科前輩們,能為他(她)們爭取最大權益。(作者現任長庚醫院腦神經外科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