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馬英九必須落實主權對等的兩岸對話基調

準閣揆劉兆玄昨日宣布第二波共十八名新內閣內定閣員名單,陸委會、國防部、教育部等幾個具重要戰略位置的部會,均由台籍人士出任,陸委會主委並遴選前台聯立委賴幸媛出掌,更引發國內兩黨與對岸中國的高度議論,這個不在由中國國民黨「完全執政」框架中尋找兩岸政策執行者的作法,說明馬英九當選人企圖吸納未投票給他的民意主張,朝「全民總統」的可能性邁進,以穩固其未來四年任期避免黨內雜沓的一元領導。

「誰當上中華民國總統都必然會變成『台獨』」!這是國家元首這個權力位置的「宿命」,也是台灣特殊國際處境下的必然,就如同一個不是燒香拜佛的人,一旦成了廟祝,護衛廟產當然就是其無法旁貸的責任。

但是在現實面,即使存在位置決定論,這「台獨」仍有「真」「假」之分,也就是說,馬準總統「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這句話,會停留在口號層次?或是具體實踐?不因他未找統派來處理對中事務,就可以讓我們放心,反而因背書的危險,更加需要持續且嚴格的審視與監督。

馬準總統三二二以七六五萬張選票當選,這固然是前所未有的超高得票率,但是相對於一千七百萬張有效公民票,未投票給馬英九的台灣公民實則佔多數,這些未積極、甚至拒絕把票投給馬的選民,確實是馬當選人必須努力爭取擴大認同的重要社會基礎。

在此前提下,總統大選期間與選後,馬準總統片面宣示七月週末包機、開放中國觀光客,今年底完成定期班機直航、人民幣兌換等政見,有必要在五二○就職後,回到政府的專業體系中,就台灣的實際經濟情況與需求,重新進行規劃與評估,並對可能形成的社會負面衝擊,制定完整的配套,據此再與中國在主權、對等的基礎上展開談判協商,使政策的施行,真正能讓全民共享利益,從而亦可兼顧國家尊嚴與台灣主體。

暌違八年,馬準總統代表國民黨取回執政權,這是向全民負責的開始,機會彌足珍貴,擔子亦格外沉重,不比在野期間可以率行一黨之見,失去政權的國民黨,過去為了搶奪發言舞台,在最為敏感的兩岸事務上,置國家立場於不顧,恣意開出了眾多空頭支票,二○○五年連胡會的五點新聞公報,此後逐年所謂國共論壇的共識決議,都有必要進行全面的清理,馬政府不可照單全收,以確實落實「黨政分離」的承諾。

若不能斷然排除「以黨領政」的干擾,馬準總統的領導權必然遭到侵蝕,今天連胡會(連戰與胡錦濤)將四度登場,江陳會(江丙坤與陳雲林)突然取消,胡錦濤操縱黨對黨、弱化海基海協兩會的意圖相當明顯,等於正面挑戰馬英九「我說了算」、「政府為主」的兩岸對弈基調;此外,選後蕭萬長、江丙坤、吳伯雄訪中計畫絡繹於途,一味向中傾斜的政治氣氛,也已讓馬決策失去了更寬廣的縱深,這些後遺症,馬準總統當心有所感。

陸委會由非國民黨人士出任,打破了兩岸決策體系的一言堂,形成恐怖平衡,有助於建立馬英九的拍板地位,但水可載舟,亦可覆舟,若馬對於可以預見的內外壓力,缺乏抗壓性,或僅權謀地將新閣作為階段性用途,則遭到的反噬必然排山倒海,今日的嘗試善意也將一筆勾銷。

且不論兩岸包機與觀光客的危害性,七月四日能否照國民黨所言如期開放?因中國的態度,可能將出現變數;但競選政見,在鋪陳願景,有擔當的當選人,不應為了要保證全數兌現,就不惜在國家地位與利益上輕忽放水,這是只見秋毫、不見輿薪,本末倒置的作法。反之,以更嚴謹的態度面對政見,以動態管理的靈活,適時推出適當的施政,才是有為有守的穩健政府。值得馬準總統放慢腳步,深沉思忖。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