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新移民女性的角色

■ 邱琡雯

邀請新移民女性到中小學介紹她們自己的母文化,成了近年來台灣校園多元文化週的主要特色,此種課程設計在許多接受外籍移民的先進國家都已行之有年。

以日本為例,二次戰後以來,日本國際理解教育的主旨是在培養活躍於世界舞台上的日本人,也就是在國際社會中「發光發熱」的日本人,因此對於身旁在地社會中的外國人並無太多興趣。雖然,形式上會邀請外國人到校介紹自己的母文化,並把外國人當成國際理解教育的重要師資來源,但課程內容實在堪慮。

首先,課程大多不具「社會改革」之精神,沒有太多的政治意味,對於外國人切身的反歧視問題或人權問題漠不關心,譬如,外國人很少在課堂上提到在日本租屋時被拒絕或受到的刁難。所以有學者批評,邀請外國人來校參與的國際理解教育,現階段在日本僅止於異文化教育、異文化理解、異文化介紹的「同化教育」而已。其次,受邀的外國人幾乎都以「國家」為單位去介紹異文化,對於那些由多元民族組成的國家來說,能否以特定外籍講師的單一文化代表全體的國家文化,也令人存疑。再則,絕大多數的課程流於三F,也就是食物(Food)、服裝(Fashion)、節慶(Festival)等表象程度的展演,對於學童異文化形塑的影響實在有限,難以深化他們對異文化的真正理解,頂多提供了接觸異文化的機會而已。

到底邀請在地外國人來校授課的意義為何?如果,外國人不該只是單向展演母文化的代言人,那麼,他們還可以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比較突破性的嘗試是「參與型共同授課」,將外國人當成授課老師、也當成學童學習調查的對象,外國人與校方師生面對共同議題,透過異文化觀點的激盪思考解決途徑,找出學校、社區、在地社會外國人三者之間健全的連接方式,譬如,「打造一個和外國人共生的虛擬社區公園」這種課程屬之。

台灣校園的多元文化週才剛起步,鼓勵新移民女性(特別是該校學童的外籍母親)參與之同時,針對課程內容的安排,要如何跳脫只有美食、歌謠、服飾、遊戲、打招呼等園遊會式的文化展演,教育局、校方及當事人的新移民女性都必須有更宏觀、更具批判性的視野才是。(作者為南華大學亞太研究所副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