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健保保費爭議幾時休

■林高章

健保爭議無法歇止可以想像,平衡桿的兩端永遠意見相左。以多數人設計的常態分布,對於不常生病的左端,覺得保費太高,對於常生病的右邊族群,一卡在手如同無限刷卡,今天看完這家無法滿意,明天再換一家重新來過,如此醫療當然重複浪費。加上有的症狀解釋不清,例如常見的「失眠」,同樣症狀就有自律神經失調、心身症、精神官能症、神經衰弱等不同的診斷病名,服藥有效,擔心藥效太強,吃一、二次無效,又不吃,病患到處求醫自然不在話下,若再加上重複檢查,浪費就更可觀了。

筆者曾於八十三年到美國,當時朋友因頭痛、眼睛模糊,轉了家醫科、眼科、神經科才轉到大醫院,還沒檢查已先花了一百六十美元,如果掛急診,三百美元絕對跑不掉;九○年到倫敦不慎扭傷腳踝,導遊建議我自行服藥,因為可能要花七個小時才看得到病,就這樣忍了兩週,回國後到醫院半小時X光也照完了,結果是小腿腓骨骨折。

撫昔追今,對目前的健保又愛又恨。愛的是它成就了台灣健保世界盛名,窮人不再無錢看病,罕見疾病仍然有人關注;恨的是憂慮成真,健保的過度專業,常被簡單的當成收入、支出解讀,或政治籌碼工具。健保主體性的醫療人員,有時亦成為拒看病人、品質下滑、把病人當人球、只重金錢的幫兇。

由於健保無法調升保費,醫療給付點數下滑,醫師必須看更多病人才能達到之前收入水平。舉目前多數醫院的PPF制,看一病人約一百至一百二十元提成,若要達到每月二十萬元收入,至少須每月看診一千八百至兩千名病患,幾乎每週要看五百名患者。加上又要研究教學,超時延診、睡眠不足是家常便飯, 一不小心又有醫療糾紛。「不會吧!怎麼可能這麼辛苦?」醫療人員的仁心、韌性及忍性,常被大家所忽略了。

或許健保卡可以「儲值卡」的性質,因不同疾病(殘障、重大傷病等)給予不同的額度。大家會較珍惜外,病患抱怨成為人球的情形亦不會發生(錢跟著病人走)。一旦額度用罄後,除非專審核准,否則應由持卡人自費看診,而不是如目前的「無限上綱卡」,或許如此撙節才有可能永續經營。

果真財務危機持續惡化,大家錙銖計較保費的同時,或許可由公民會議決定交由長庚醫療管理體系或慈濟、教會醫療系統來經營。至少由大家決定究竟要選擇社會保險或是社會福利的未來醫療方針。(作者林高章╱奇美醫院神經科醫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