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新加坡退稅不足為法

■ 劉侑學

統媒與部分政論節目大力吹捧新加坡政府因去年財政盈餘,退稅約四百億台幣給四百萬人民的新聞事件,並藉此諷刺民進黨政府執政的無能。當然,新加坡對於經濟政策的前瞻性與執行力值得學習。星國政府為因應未來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所造成本地製造業外移的後果,遂極力帶領新加坡往金融與觀光服務業轉型,如賭場設立的解禁,將國家禁忌扭轉成國家競爭力的企圖,就是著眼於此。相形之下,在政治鬥爭泥淖下的民進黨政府,表現確實有值得檢討之處。然而,一切也並非媒體或部分論者以為的那般美好。

首先,新加坡是個十分典型的「城市國家」,由於難以內部需求來發展經濟,一直以來依賴貿易與外資作為經濟命脈,是以,星國政府透過壓低工資水準、降低勞動條件保護與福利支出,以及減少企業營利所得稅來建構具競爭力的投資環境。相對地,缺乏對受薪階級保障制度的運作下,導致新加坡的「M型社會」情況嚴重。根據世界銀行調查,二○○五年新加坡所得前二十%與後二十%的差距為三十一倍,而台灣是六倍,不僅是亞洲四小龍之末,貧富差距過大狀況更是直逼第三世界國家。在全球化資本流動下,面對全球市場的激烈競爭,企業為求生存並賺取利潤,透過勞動彈性化的方式,增加外包、聘僱彈性工時、部分工時或派遣員工等方式節省人事成本,以提高組織的競爭力。顯然未來的勞動市場將轉型為工作片段、工時零碎與薪水短少的非典型工作型態,勞工普遍面臨失業的風險,按此趨勢,相信未來新加坡的貧富差距會加劇擴大。

新加坡國家領導人長期打著繁榮與發展的口號,經濟、社會政策也多成為服務資本家的工具,使得受薪階級無法享受高度經濟發展的成果,而陷入經濟成長下的貧窮困境,社會潛藏階級衝突的危機;一黨專制的統治手段,對於多數人民需求低度回應的結果,可從人民行動黨歷年得票數看出端倪。人民行動黨不再像六○年代動輒超過七、八成的得票率,而逐年下滑至六成左右,反對黨對於生活費高漲、貧富差距等議題的訴求,頗能受到新加坡民眾的支持,卻礙於選制因素,只獲得不成比例的個位數席次。

台灣擁有包括民主在內的許多優勢,不該妄自菲薄。再則,筆者實在不能認同「退稅卻社會兩極化發展」的執政成績單,更非仿效的典範,如何讓多數民眾生活得更好才是台灣政府應努力的方向。(作者為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研究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