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文建會別鬧了

■玄暉

行政院文建會構思總經費高達八十二億元新台幣的華山創意文化園區「新台灣藝文之星」計畫,在「華山藝文特區」興建二十八層樓高的大樓,此一所費不貲的硬體建設,不僅再度引發藝文界強烈反彈,文建會此一構想招致立法院朝野立委不分黨派一致責難抨擊,令文建會陳其南主委幾乎無法招架,坦承此一構想確有缺失。

此事凸顯雖然改朝換代,然而官方文化政策思維依然如舊,重視大興土木,軟體與人才培訓未能得到相對重視,未能於政策規劃階段廣泛深入了解藝文界人士看法。

追溯文建會設置華山藝文特區本意,乃在於提供實驗藝術與前衛藝術工作者發揮創意的場所,然而「新台灣藝文之星」計畫,對實驗性質的小眾與前衛藝術缺乏應有尊重。如何培養未來的創意產業人才?

在國民黨執政時期,立法院曾有遷建至華山藝文特區構想,在當時文建會極力爭取,與藝文界人士挺身而出發起保存華山運動聲浪下,方使位居台北市精華地段的老舊華山酒廠建築,轉型為供藝文工作者發揮創意、舉辦實驗性藝文演出的場所,今文建會提出所謂新舊建築共構、興建二十八層高樓等構想,與過去七年來民間或藝文界對華山藝文特區規劃的發展方向完全無法接軌,當年立法院無法遷建,現換成文建會要搬進華山,豈非表示藝文界幫文建會趕走立法院?不能不說是一大諷刺。

八十二億元新台幣對每年上兆元的國家總預算來說,不過是個小零頭,然而對飽受不景氣之苦的台灣藝文界來說,可是一筆天文數字。這比國家文藝基金會目前的本金還多,靠孳息與捐助苦撐的國藝會,最寬裕時一年藝文補助金也不過四億元新台幣上下。藝文業者亟須政府協助,但並不是在各地一窩蜂興建大而無當、缺乏管理營運專業人才,甚至不知藝文消費市場群何在的硬體設施。(作者為自由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