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民進黨需要年輕化

■ 李義仁

大眾傳媒能夠掌控民意的理論基礎,係建構在「人是按照自己的認知,而不是按照客觀事實在行動」這項假設上。處在選舉期間的選民,其投票行為更往往印證了這項假設。除了早有定見、對政治冷漠和接受賄選的民眾外,多數人的認知通常都會受到媒體的報導和評論所左右。

檢視去年底國會改選的執政黨大翻車,如今可以確定的選民認知是:景氣疲弱、政府無能、缺乏清廉的政黨可供選擇。這些認知不論與事實的差距有多大,都造成民進黨的國會席次好比一部摔落谷底的汽車,碰撞得遍體鱗傷。

即使民進黨已是病奄奄,但它在總統選戰扳回一城的氣息尚存。首先,在戒嚴時代風起雲湧的學生運動,例如「野百合」,這群曾為捍衛民主奮不顧身的中堅世代並未凋零,關切時局的熱忱依舊;其次,民進黨歷史包袱輕、創新能量強,吸引年輕選民比他黨容易。只是執政黨政府內發出貪腐的惡臭,令有理想抱負的人紛紛走避。倘若民進黨願意趁國會改選大敗的契機,順勢翦除黨內腐朽之輩,那麼這種斷臂求生的意志,就可能感召講求公平正義的世代,以及愛好顛覆現狀的年輕族群,來挑戰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類似這些蓄積在台灣內部的強韌社會力,都可能基於民進黨一次撼動人心的政策決定,勁道就會像激流般奔放出來,翻轉整個選盤。關鍵是,同一時間釋出這些社會力的機制在哪裡?

台灣民主先輩的經驗告訴我們,政治領導者真誠無私的犧牲與奉獻,一向擁有感召人心最強勁的爆發力。蔣渭水、許世賢與余登發等民主前輩,當年都力行這樣的信念,從而匯聚無數「不信正義喚不回」的支持者,加入對抗頑強的行列。

為了汲取前人的教誨,民進黨應培植精選自各階層五十歲以下的新秀。用這種真誠的犧牲來啟動贏取民心的機制,給外界耳目一新的認知,民進黨總統選戰的「通關密語」應在於此。(作者為資深媒體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