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MIT國家品牌

■ 游朝成

藍營或是綠營總統候選人都提出吸引台商資金回流,回台設廠,鼓勵台灣中小企業發展自有品牌,以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強化國際競爭力。但是,政府到底能夠做哪些事吸引台商回流呢?發展國家品牌「Made in Taiwan;MIT」為當務之急,且是最有效方法。

近幾年來,中國因低廉勞工成本,已成為世界工廠,全球產品幾乎都是MIC,但是因中國商人水準素質低落,為降低生產成本,偷工減料,產品品質低劣,甚至罔顧消費者生命安全,採用有毒化學藥劑等事件層出不窮,全球各地消費者對MIC產品已逐漸失去信心,MIC產品已被定位為低劣品質、不堪用的形象。

到底要將「MIT」定位為如何品牌呢?「MIT」是一個物超所值的品牌,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台灣製造產品品質已受到一定認同,雖然絕非是頂級產品,但一定堪用、耐用且具安全性,舉例說,MIT汽車是一個平價、耐用且安全性佳的產品,至少可駕駛十年,而日製(MIJ)汽車則豪華、超級安全及耐用,但價格昂貴,至於MIC則是價格低廉,但是品質令人擔心,故MIT品牌所代表意義就是價格雖然比MIC貴一點,但是品質保證,消費者用的安心,正所謂物超所值。

如此概念,可應用在各種產品,除汽車,電子產品等亦適用,例如中國近期流行白牌手機,使用年限常不到半年,但MIT就是品質保證,使用年限可達一年半,恰符合消費者換機時間需求。

如何落實發展「MIT」品牌呢?首先,健全台商心態,台商逐漸回流,必須讓他們瞭解過去一再降低成本之企業經營方式已經行不通,製造業生意不是要搶大陸商人生意,我們要做品質保證,且是物超所值的「MIT」產品,有別於「MIC」。

其次,應該尋找「台積電」、「廣達」及「鴻海」等大型代工廠,一起將「MIT」理念落實,強化「MIT」品牌意識,儘管「廣達」或是「鴻海」都已將生產基地移往中國,但是,將部分高階產品移回台灣生產,並告訴客戶「MIT」與「MIC」差異,相信有一天,台灣中小企業很快就可找回自己製造能力信心以及全球市場。

(作者為金融投資業人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