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貿易港區的窘境

■ 張昭仁

陸委會主委趁著立法院休會期間,繞一趟東南亞,探視台商的狀況,回來後,針對台商回流的議題,提出將荒廢的工業區改成「境外工業特區」,以與國內工業區之差別,經過報導,引起經建會何美玥主委的回應,「只要擴大自由貿易港區的功能就可以了」。

是這樣嗎?「自由貿易港區」從二○○二年在民航局開會以來,到現在也已經六年了,從桃園機場開始,隨後包括了北中南幾個港口,原本的構想是創造兩岸分工的「深層加工」機會。為了創造深層加工的機會,自由貿易港區的核准工作範圍,特別包括了「製造」項目,也就是說自由貿易港區是有工業特區的角色與功能。這是為什麼何主委認為「自由貿易港區再加上一些元素」就可以了!但是六年來,並沒有看到任何兩岸分工「深層加工」的部份,也沒有看到任何一個自由貿易港區帶來繁榮的遠景,甚至有港區招不足廠商的窘境!為什麼?

「自由貿易港區」的立意很好,但有兩個致命的盲點,第一是所謂的「深層加工」,只是一個鏡花水月的幻影,理論推導上,在特定產業,台灣領先中國,因此會產生「深層加工」的需求,而實務上,在技術一步到位、產業鏈全面外移之下,縱使有「深層加工」的機會,也是一閃即逝,構不成經濟規模(以Notebook產業為例,九十九%的廠商在中國,哪有深層加工的機會?)第二,也是最致命的原因,自由貿易港區適合做商業行為,並不適合做工業行為。在商業特區中,試圖創造工業行為是荒謬而不可行的,我們的自由貿易港區就是試圖做這種嘗試,有成功的可能嗎?每一個港區包括空運與海運,政府花費許多金錢建造,港口腹地稀少、租金無法下降,港口本身是商業行為,遠離任何的製造園區,供應鏈不易、人才不易,工業行為如何能夠成功?如果用一個誇張的比喻,就是在信義特區蓋一個簡易加工的工廠,它會成功嗎?

經建會一直以為擴充自由貿易港區的「簡易加工」就能成功,其實根本搞錯方向,「分工」是每個特區成功的基本要素,港區是商業區,不應該混雜工業行為,否則工業行為做得不夠深入、商業行為又做不好,如何能夠成功?(作者為會計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