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後現代紀念空間

■ 曹欽榮

以「後現代」觀點視之,「紀念偶像」轉為「紀念民主」的空間體制,充斥偶像/正統/儀式/規訓/格言式的前近代帝制語彙,硬體霸權雖然難以動搖。但是,就如過世不久的法國思想家布希亞(Badrillard)所言,這些「符碼」(the code)就像商品符號和象徵。桃園境內設立了蒐集「蔣公」銅像的園區供商業參觀,民主紀念堂安座的銅像將近十公尺,與桃園那些排排坐的銅像有什麼兩樣,「銅像」物質性的存在,只是尺寸超大,如果網拍,象徵性與價碼更高而已,這些現象表徵了專制時代變遷到「符號」消費時代的嘲諷吧!

如果嚴肅看待,台灣正處於民主轉型期過程,不只是政府,更是人民要如何處理當代社會面對過去負面歷史遺緒的課題。反省歷史正義與社會和解是我國的全新事務,有其嚴肅一面,本文只談「以國之名」的紀念空間延伸的兩點感想。

一、國家紀念地的象徵性轉型:建築學上「中國帝治建築體制」的形式與符號,從巨大建築到微小符號裝飾,充斥於市中心二十五萬平方公尺的園區、建築裡外,國內外觀光客絡繹不絕,好奇的正是親身體驗在園區裡交會著「民主與專制」、「自由與奴役」的建築形式與內容的重疊、激盪,錯置著專制時代遺留空間在消費時代的衝突,園區佔據市中心最方便的永久位置,它的賣點於今天而言,就是「衝突性」的觀光價值,是國家紀念地嗎?這樣的現象是消費時代的反諷,還是嘲弄呢?

二、命名與實質內容的轉型:最具象徵性的主堂上層改名、銅像以「文資法」之名威儀四方,動彈不得?而具有博物館經營的實質內容的下層,仍然交會著「衝突性」的說明,上網查詢,仍然可以看到戶外名為「民主大道」與主堂上層「恭立 蔣公坐姿銅像, 以供瞻仰。」、下層「 蔣公紀念室」在同一網頁並列說明,這種現象不是很「後現代」嗎!

目前,我們不必為紀念空間的改名或質變,帶來情緒性的衝突,理性或「後現代」觀之都好,台北市中心巨大存在的園區,為布希亞捕捉類如迪士尼樂園所指稱「擬仿」(simulation)的奇異動態過程,增加一例;我們的民主轉型期仍然處在說不清楚什麼是「歷史正義」的過程當中。(作者為設計工作者)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