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誰在製造選舉數字?

■ 林環牆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第三季的經濟成長率,由第二季的五點二四%勁升至六點九二%,較八月政府預測四點四七%增加二點四五個百分點,也較道瓊新聞網十二位經濟學家的平均預測五點一六%高出一點七六個百分點。主計處也因而修正預測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五點四六%,較原估四點五八%向上修正○點八八個百分點。

台灣經濟景氣轉趨活絡,讓一些政治人物方寸大亂,中國國民黨副總統參選人蕭萬長及前主計長韋伯韜說,這是選舉數字,甚至質疑政府做假。上週,也是前朝政務官葉萬安則質疑第三季經濟成長數據至少高估一個百分點。

國民經濟統計有一套國際共同遵守的嚴謹過程,但韋、葉兩位理應明白,經濟預測和實際兌現的數據往往有出入,也往往出入甚大。不是統計方法不對,而是經濟環境的不可預控使然。

以新加坡來說,該國政府原先預測今年第三季經濟成長折合年率為六點四%,結果實際公布數據僅及四點三%,足足出入二點一個百分點。鑑於全球景氣的不確定,該國政府又預測二○○八年成長率將介於四點五%和六點五%的區間內。這個區間有二個百分點,就是預留實際和預測會有不小的出入。

以美國來說,第三季經濟成長折合年率為四點九%,較月前粗估三點九%高出一個百分點,這是美國四年來最強勁的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原先一般擔心次級房貸的衝擊,實際上在第三季並沒有顯現。

在筆者看來,真正在操控曲解經濟數據者,是一些政治人物。經濟成長是不是嘉惠到社會各階層,是屬於所得分配的問題,以及產出面的經濟成長會不會因貿易條件惡化,而無法同比例帶動各階層所得成長。若因社會存在所得分配問題,而反過來質疑經濟成長數據,不是專業不足,就是迷失於試圖操控政黨政治利益。

陳水扁總統第一個任期(二○○○─二○○三),台灣經濟平均每年成長率為二點八%,第二個任期(二○○四─二○○七)則回升達五點二%。因此,就總合產出面言,台灣經濟在歷經二○○一年全球高科技泡沫化帶來的景氣衰退後,近幾年已又回復到五%左右的潛在成長率水準。在政治連年惡鬥下,台灣經濟仍保有如此韌性與彈性,是不簡單。

但是台灣貿易條件惡化,確使計算經濟成長率的實質GDP內含高比例的虛幻所得(筆者估算,二○○四年約佔四%,二○○五年約佔六%,二○○六年約佔七%),這其實部分反映產業界攀登技術階梯,開發高價產品的努力還不夠,政府應慎擬有效對策。

(作者為美國「台灣公共政策諮議會」研究員暨北卡大學經濟學副教授,全文請見福爾摩沙政經評論)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