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生產基地西移 台灣還能留住研發創新嗎?

「十月海外生產比高達四十七.三九%」,這確是石破天驚的高比率,顯非正常國家所應有。藍營最近即對此質疑政府所公布的經濟成長數據。

問題是,為什麼國內接單、海外生產的比率竟然會飆到四十七.三九%的驚人高峰?這才是我們必須認真探討的問題。

台灣接單、中國出貨比率到一九九八年尚不甚高,約只佔十.五%,到了二○○一年增高至十六.七%,二○○二年以後快速爬升,二○○五年即已達三十六.九%,二○○六年再飆至四十二.三%,其中尤以資訊通訊產品最為顯著,高達七十六.五%(二○○六年)。若以成長率言,二○○三及二○○四年成長最快,各達二十四.三五%及三十三.七五%,去年及今年已有緩和趨勢,今年年增率應不會超過十%。

顯然海外生產比之飆高與二○○一年之「積極開放」政策有關,即二○○一至○二年間開放七千多項製造業產品至中國投資生產是其元凶。該年開放項目還包括高階個人電腦、筆記型電腦、第三代無線手機、光碟、TFT-LCD後段模組、發光二極體、磊晶片等資訊科技產品,這也是當今國內接單海外生產比率,資訊通訊產品鶴立雞群,高達七十六.五%(今年更高約八十三%)的原因。

弔詭的是,我國海外生產比之所以會節節飆高又與當時統派學媒之推波助瀾有關,甚至可以說還扮演了政府開放政策的幕後策士角色。他們經常為「大中華經濟圈」之建立效命,巧立名目舉行研討會,推銷全球運籌中心、營運總部等概念,將國內接單、海外生產美化成為「根留台灣」最有利的經營模式,甚至揚言是將來兩岸經貿無可避免的選擇。耳濡目染,久之,政府官員也信以為真,於二○○○年為了迎合國親兩黨的親中意見召開「經發會」,一舉衝破反西進的本土派防線,造成今日之惡果,另外,還將此被親中學媒捧為雙贏的「最佳」經貿模式,與國親合作立法,對企業設立營運總部給予各種租稅上之優惠。種種施政無異鼓勵廠商將生產基地轉移中國。他們還得意地揚言,台灣可藉此朝研發中心發展,藉以平息國人對產業外移的焦慮。

將生產基地移往中國後,台灣還能留住研發創新嗎?事實證明我國廠商的研發、創新能力因生產基地大量移往中國反而落後於南韓。技術之提升與生產製造是一體之兩面,海外生產比之逐年飆高所表示的就是我國產業研發環境的惡化與孤立,這也是我國貿易條件日益惡化,國際競爭力未能有效提升,反而逐步落後競爭對手之原因。今天我國經濟之尚能維持四%至五%成長率(註:前年為四.○%,去年四.六%),主要還是靠戒急用忍時代至今尚未開放對中投資或限制對中投資較嚴的晶圓、面板、石化、鋼鐵、營造等業。

迷途知返,去年年初陳水扁總統終於宣示對中國經貿政策將從「積極開放」改調,以「積極管理」作為基調。該年對中國開放之各提案在經續會被否決之後,雖然「積極管理」尚欠應有之積極性,但對「積極開放」的確已產生了某種煞車作用。經兩年之養精蓄銳,台灣經濟也已初見復甦之兆,本年第三季經濟成長率即達六.九二%之難得高峰。

是以,我們認為只要「積極管理」的政策不變,政府不再在四十%上限規定、策略性產業對中投資之開放及變相包機直航等問題上動手腳拚開放,則國內接單、中國生產比率高達四十七.三九%之問題,必將隨台灣製造、台灣出口絕對值之增加而獲有效之解決。

最近,一向大力鼓吹西進的媒體出現如下的一段短評:「海外生產比率由兩、三年前的二成左右直線成長,上月更達到四十七.三九%,雖可助長外銷,但對國內產業、就業,乃至經濟成長的全面影響卻日益加大,就業機會減少,工人薪資受到壓抑,產業研發無法提升,上、下游產業結構瀕臨解構邊緣的挑戰與威脅…。」其實,這也是本報十幾年來一直所持的看法,也一直不厭其煩地警告政府的地方。我們很高興某些統媒終於認識到過度西進的弊害,而身為本土政權的主事者,竟然還不能見及於此,幡然醒悟改弦易轍,豈不令國人失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