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連山
新聞報導國發會擬今年起將不再納農企業為冷鏈補助對象。若此事成真,將會對台灣農業發展與糧食安全產生重大影響。
大家都知道食物買回家要放冰箱保存,但要如何從產地到市場都能維持保鮮狀態,降低農產品腐敗毀損比例,就要依靠全程冷鏈。能夠擁有成熟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的國家,如美日、加拿大等,往往也是重要的農業生產及貿易國家。
冷鏈的建置及營運成本相當高,因此蔡英文政府上台後,投入八十多億元,大力推動建置農產品冷鏈物流計畫政策,補助農民團體與農企業等建置冷鏈設備,提高農產品的保鮮程度。
而這個補助也是有條件的。農糧署的冷鏈設備補助規範就有明載,能申請補助的農企業,就是直接以農糧的產、製、儲、銷、加工為營運項目,並且與農民契作國產農糧。而且還必須有配合政策辦理產銷履歷、有機友善耕作、集團產區、外銷專區等政策配合實績。
另外,在申請到補助並建置冷鏈設備後,還有責任要配合政府政策,協助外銷、加工及儲存等產銷穩定措施;並且要在一年內取得ISO、HACCP等驗證。由此可知,這個冷鏈補助不只是帶有穩定台灣農業產銷均衡、提升農產加工等環境品質,以帶動農產品競爭力的政策目的;更具備將受補助農企業納入產銷調節一環,擴大政府的調度能量。
這不僅能因應如中國時不時禁止輸入台灣農產品的威脅,更是能夠擴大糧食安全保障,相信這對賴清德總統力推的全社會防衛韌性會也是相當重要的支持。
(作者為農業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