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我們從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學到什麼

今年七月廿六日,道瓊指數終場暴跌三百一十一點,引發了全球股災,廿七日亞股幾乎全軍覆沒。因美國次級房貸惡化引發的全球震撼經過一個多月的調整,市場仍然餘波盪漾,日前華爾街巨擘之一美林才宣佈大賠廿二.四億美元之後,花旗金融集團亦傳出三百億美元之資金缺口,投資次級房貸相關證券虧損達六十五億美元,花旗執行長為此下台,雖然台灣金融界國際化的程度不高,所受影響輕微,但股市仍然受此影響,前週五大跌三百二十五點,大盤一片慘綠,看來美國金融界所引發的二次房貸風波還有一段艱難的路要走。面對這一情勢,現在我國應該要做的是釐清問題之所在,從全球所付昂貴的代價,學習一些珍貴的教訓。

美國的房貸風暴起碼爆破了兩個神話。第一個神話是「美國金融管理的優越性」。過去我們談台灣的金融管理,都跟著美國亦步亦趨,動不動就說美國如何如何,宛如美國的一切就是潮流,就是完美的真理,利益團體亦經常邀請美國的業者或顧問公司來台指指點點,我方政府即將其奉為圭臬。金控法、資產管理公司、二次金改背後都有這些國際資產管理公司的痕跡。可是這次出紕漏的又是美國,美國的房地產售價其實跌落有限,比起台灣一九九○年代之跌幅可以說輕微很多,但竟然會引發如此大的危機,禍延亞洲及歐洲的金融市場,完全暴露了美國金融制度的脆弱性及金融管理的無效性,不是書本或國際投資顧問公司所說的那麼完美。

另一神話的破滅是「全球資本主義的不可冒犯性」。資本家為資本主義服務本就天經地義,他們為此創造出「資本的有效利用」、「資本效能的極大化」等大道理,藉以制壓社會對公平、正義、合情合理之要求。這些論述經過美國各大學提出之後就成為嶄新的學理,成為政府的政策及國際不可抗拒的潮流。期貨、選擇權、衍生性結構性商品、連動債、避險基金、私募基金等等琳琅滿目的金融新商品、金融新創舉,就在此「資本效能」的追求等等的堂皇訴求下如雨後春筍,迷惑了不少的投資者與投資機構。資本效能極大化的歸宿必然是短期的,是投機性的,是反社會性的,甚至是高度風險性的。標榜「避險」的大型避險基金,如LTCM很諷刺地在一九九八年九月旦夕間倒閉,引爆了全球金融市場的一場驚叫與紛亂。此次次級房貸風暴一天就使全球三、四兆美元股票市值蒸發,也使美國大型資產管理機構貝爾斯登旗下兩檔避險基金破產,與一九九八年的避險基金風暴相隔尚不到九年。可見以美國為主導的全球資本主義有其極限性,長此以往,必後患無窮,實在令人擔憂。(註:最近十三家國銀也因投資SIV〔結構式金融商品〕虧約七十億元。)

當次級房貸這一新商品出爐的時候,專家還很驕傲地說能協助買不起房子的客戶借到房貸,完成購屋的夢想,而沾沾自喜引以為傲。他們巧妙地予以包裝,外表鍍上一層金,成為新商品,以債權債券的形式賣給貪圖高收益的外國金融機構或不知情的個人投資者。問題是當「新商品」、「新創意」、「新觀念」成為不可拂逆的進步代名詞之後,任何金融管理機構、管理人員都不敢嚴予規範。就因這樣,美國次級房貸擔保債券發行金額由二○○一年的不到一千億美元快速成長至二○○五年的五千億美元,終成為難以駕馭的金融投資標的。

「創新」、「新觀念」並不是不好,但將所有的新觀念都視為「進步」,視為「創造性的毀滅」就已犯了走火入魔之忌。如何在創新、全球化、自由化的所謂「潮流」中,與國家安全、社會公平與社會正義取得平衡,可能是從政者往後必須慎重思考的問題,尤其虎視眈眈正在覬覦我國代表性上市公司的主權財富基金、私募禿鷹,務必作更為周詳的規範,若能從次貸風暴得到一些啟發,則因風暴所受的損失也就具有些正面的意義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