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物價上漲,媒體哄抬難辭其咎

近日來,物價上漲成了媒體報導的焦點,每天打開電視、報紙,物價上漲有如鋪天蓋地而來,從原物料、能源、民生物資到奢侈品等,似乎樣樣飛漲,壓得消費者幾乎喘不過氣來,對執政黨亦形成沈重的壓力。日前除了民進黨總統參選人關切物價上漲外,民進黨黨團亦對執政團隊施加壓力,要求撤換無法達成穩定物價,揪出囤積廠商的行政首長。

而高檢署昨天也邀集相關部會召開會議,達成共識,各地檢署及行政機關若發現國內運銷通路及國外進口大宗民生物資涉及囤積、哄抬、壟斷情事,交由高檢署單一聯繫窗口,整合辦案資源,配合最高檢察署特偵組深入、積極追查,似乎形成一股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肅殺氣氛。

然而,物價上漲果真到達全面性失控的地步?抑或此一現象僅屬人為哄抬的短期亂象,一旦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發揮效用,物價自然能夠回復正常狀態?尤要者,媒體報導此一物價漲風,是否為了收視率或特定目的,而過度渲染,以偏概全,刻意造成社會恐慌,塑造政府無能、民生凋敝的印象,打擊政府的威信?以上問題有待吾人拋棄成見與特定目的,以客觀冷靜的態度深入探索,才能夠了解真相,方可不隨著特定媒體起舞,以致怠忽媒體捍衛社會公義的天職。

其實,物價上漲,乍看似乎是一種市場的大趨勢,然則人類科技文明的進步,以及政府擁有的經濟政策工具,如果能夠適當加以運用,似乎又能夠產生一種相反的作用力,使供需不致失衡,物價終將回歸常態。不可否認的,近年來新興經濟體崛起,其經濟基礎大抵建立在高耗能、低效率的產業之上,大量耗用了能源與原物料,造成相關物品價格的上漲。而新興經濟體的興起,數十億人口脫離赤貧狀態,在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乃產生更高的消費需求,又使得相關民生物資的供應吃緊,導致價格向上攀升。此一全球性的問題,必然對台灣產生影響,乃牽動一波物價上漲的風潮。

然而,新興消費人口所耗用的能源,或許不能再生,但部分國家積極研發替代能源,成果頗為可觀。再者,農作物與肉類消費量固然增加,但農業科技的發展,使農作物在質與量上均能提升。同樣的,養殖放牧技術與基因科技的進步,也使得人類得以食用的肉類大增,足以供應新興經濟體的需求。換言之,從全球性的供需情況來看,當前物價的狂漲,恐怕不少係人為炒作所致。

事實上,深入分析國內物價最近掀起的漲風,亦可發現太多人為炒作的跡象。人為炒作不僅包括菜蟲之類的中間剝削者,此部分應由政府相關部門予以追查法辦,但另一種造成物價漲風的原因,竟然是部分媒體的渲染,誤導民眾的認知,錯以為物價已經全面性上漲,付出更高的價格,乃是不得不然的舉措。媒體報導物價上漲,原非壞事,但若缺乏專業知識與訓練,只求聳人聽聞,造成民眾恐慌,自己反可能成為助長物價上漲的幫凶。而部分商家更是不管原料是否上漲,藉著媒體所塑造的錯覺,便振振有辭,上漲有理,不漲白不漲,乃形成追漲的歪風。其實,在台灣除了汽油之類商品由台灣中油、台塑石化形成「雙占市場」外,多數行業的競爭非常激烈,廠商若是貪圖短利,胡亂漲價,超乎市場正常行情,便會遭到消費者唾棄,最後恐怕偷雞不著反而蝕把米,讓自己的生意陷入困境。易言之,在一個自由市場機制健全的環境中,廠商店家若要漲價,恐怕都必須三思而後行。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公布的今年十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飆升至五.三四%,創下十三年來新高;但此係連續颱風影響蔬果生產,造成供需失衡所致。而今年前十月平均CPI年增率則是一.三五%,主計處並評估,全年CPI年增率超過二%的機率不大。由此可見此一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創新高的紀錄乃短期現象,國內物價長期而言是處於穩定的狀態。

物價之高低,乃供給端與需求端共同決定,任何一方均不可能壟斷。因此漲價絕不是萬靈丹,譬如最近國內航空票價在油價上漲之下,為了因應高鐵的競爭,仍必須以大幅降價的方式才能生存,便可知政府若能展現公權力,取締中間之剝削與壟斷,讓自由市場的競爭機制充分發揮,物價並不必然會往上飆漲。政府的施政與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模式,應該建立在這樣的前提上,國內物價便能維持在合理的水準之內,降低痛苦指數,使民眾能夠安居樂業。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