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颱風過後 台灣繼續前行

◎ 石棟鑫

受強颱凱米侵襲,根據中央氣象署資料,台灣從七月廿三日晚間海警開始,共發佈了廿三次大雷雨即時訊息,包括了廿次的致災性大雷雨。高雄多納林道降雨超過一千八百毫米、屏東尾寮山與嘉義奮起湖皆超過一千五百毫米、台南關山也達一千二百毫米以上;高屏南嘉的山區單日雨量幾乎跟二○○九年莫拉克颱風相近,甚至平地降雨也超過二○一○年凡那比颱風,實為近年影響台灣最嚴重的颱風。

山區降雨 勘比莫拉克颱風

面對如此劇烈的降雨,部分區域排水系統早已失靈,甚至滯洪池也都變成大型蓄水池,在追究淹水責任之前,必須先從滯洪系統的運作談起,滯洪池主要功能是協助削減洪峰與延遲洪水到達時間,透過排蓄水操作,爭取到與洪水並存的時間與空間,以降低水患影響;因此,區域排水的滯洪池要與河川或排水系統串接,都市型滯洪池則要與都市排水系統或是下水道連通,並透過合適之操作以發揮效益。

但若是面對下游排水系統失靈時,滯洪池則難以發揮功能。但為何排水系統會失靈呢?則與設計標準有關,目前台灣除流經北市的淡水河採取二百年防洪標準外,其餘河川約以五十至一百年重現期為原則,而區域排水則在廿五年,下水道系統的保護標準為五年。

以北市雨水下水道為例,設計雨量是每小時七十八毫米,已是全台最高,然而凱米颱風帶來時雨量超過八十毫米的雨量站有近八十站,而高雄雨量站更逼近每小時一百毫米,面對如此極端降雨,實在沒有任何的排水系統可以負荷。

極端降雨 排水系統難負荷

難道在面對極端氣候影響,我們真的就要束手無策了嗎?好在台灣在經歷各種天然災害後,從產、官、學、到民眾,早已形成緊密的合作網,從防災整備到應變、從災害預警到研判、甚至土地管理到韌性提升,都已透過多元方式進行風險管理,治水思維也已從工程治理走向柔性管理。

然而面對極端氣候,政府仍應思考更積極作為:首先,治水工作應以整體流域水文的觀念推動,從流域中上游開始就開始分攤逕流量,並減少下游都市區域的負擔,相關工作是需要推動單位整併、檢討規範、最終達到流域總和管理的目的;再者,政府應該以都市永續發展的角度整合事權,提高水利管理單位位階,以淹水治理甚至水資源規劃的角度推動國土發展計畫,達到國家永續發展的目標。

凱米颱風已遠颺,大家回歸各自的生活,但大自然的反撲絕對不會就此停止,修正調整再出發吧,台灣加油!

(作者為陽明交大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