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顯性」與「隱性」的「疑美論」

孫曉雅AIT處長任滿,將於七月去職。孫女士在任內最後記者會稱:適度的「健康懷疑」在民主社會是件好事,美國絕對不會告訴盟友要盲目聽從;但「疑美論」棘手的是,不管在民間企業或公民團體的高層都曾觀察到,刻意操作錯假訊息的散布,企圖混淆大眾對美國意圖的理解,這對台灣、美國、歐洲都是很大的挑戰。(資料照)

孫曉雅AIT處長任滿,將於七月去職。接續酈英傑處長,孫女士見證了成功的民主防疫,並扮演可信賴的供應鏈,以及疫後經濟復甦、股市榮景。除了台灣的活力與韌性,孫女士也見證了中國加大武嚇台灣,否定海峽中線的存在,裴洛西議長訪台後及這次大選後的圍台軍演。當然,還有每天照三餐的機艦擾台。而烏俄戰爭,更令民主國家以前所未有的程度,關切台海和平與穩定。另外,還有包括目前立法院亂象所顯示的,北京對台統戰、介入的「和平統一」新手法。酈、孫前後六年,在全球與台海的多事之秋,盡責展現美國對台「堅若磐石」的「患難之交」,二三○○萬人多數應會按讚。

孫女士在任內最後記者會稱:適度的「健康懷疑」在民主社會是件好事,美國絕對不會告訴盟友要盲目聽從;但「疑美論」棘手的是,不管在民間企業或公民團體的高層都曾觀察到,刻意操作錯假訊息的散布,企圖混淆大眾對美國意圖的理解,這對台灣、美國、歐洲都是很大的挑戰。日昨「紐約時報」刊登專訪,孫女士又提及近年台灣部份人所抱持的「疑美論」,對於美國支持台灣意圖或能力的不信任,反映出中國認知作戰擴大對美疑慮,但也是民主體制中反對意見的正常起伏。孫女士所言不虛,但或可補充一下。

所謂的「疑美論」,據我們的在地觀察,至少有兩種。一種是紅藍白的「顯性疑美論」,二○二一年八月,美軍撤離阿富汗後更甚囂塵上。這種論調是敵意性質的「疑美」,「中國攻台、美軍不會來」、「美國只是把台灣當作遏阻中國崛起的棋子」、「萊豬也吃了、軍火也買了,美國沒有賣任何一支疫苗給台灣」,共同點在於洗腦台灣人民,美國不可靠,所以別想「倚美謀獨」,不如接受「同屬一中優惠方案」。這種「疑美論」,骨子裡是「反獨促統」。「中國隊」的「疑美論」,對其支持者相當有感染力,也讓若干中間選民迷惘,不過,對主流民意缺乏吸引力。

另一種,則是民主台灣自然滋生的「隱性疑美論」。它的情況可以這樣約略描述:華府跨界支持台灣,聯合盟友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推崇台灣是印太民主典範、全球可信賴的產業鏈,然而,不支持台灣獨立,不與台灣建立外交關係,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非以國家身分為前提的國際組織,反對武力改變現狀卻不挑戰北京的「一中原則」,對台灣的「中國隊」打著民主反民主默不作聲。一言以蔽之,台灣是「夥伴」,不是「盟國」。奇怪的是,有些華府官員,卸任後又公開談論:「台灣是自由、獨立的國家」,「台灣從來不是中國的一部分」。誠然,美國力挺台灣民主與安全,主流民意看在眼裡,只是,漠視台灣人民的國家願景,安撫專制中國的言行,難免令人困惑華府的「可信度」:不是不相信,而是能相信到什麼程度?

台灣,二三○○萬人,民主排名亞洲第一、全球第十,世界競爭力排名第八,科技產業、公衛體系、文教水準前段班。而至少十分之九全面落後台灣者,卻是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成員,連流氓國家都比台灣具有國際地位。反差如此之大,不啻諷刺西方高舉的普世價值標準不一,而今日從習近平、普廷以降的獨裁者都篤信東升西降。身在台灣才能感受到,這種不知幾重標準,正在困擾這個新興民主國家。而越來越多的民主後進國家,一旦出現民選的威權統治者,也膽敢與西方領袖背道而馳,一面倒向大方提供國際支持、經濟奧援、軍警保護的中國。在那些民選獨裁政府眼中,台灣這個民主模範生,反而是不足效法的反面教材!

北京有個順口溜:中方始終致力於和平統一,但這前景正遭到台獨份子和外部勢力的破壞。聽者很容易被唬住,於是對其紅線百般謹慎,下意識甚至接受了「統一」的政治正確、怯於質疑。前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科科長包士可主張,中國之「台獨代表戰爭」,拜登必須回以:「戰爭意味著獨立」。這種建議,完全跳脫北京的紅線思維,才能擺脫「戰略模糊」的自我設限。面對戰狼,擺出獅子姿態才有威懾力,被看成綿羊就是草原大餐。台灣兩種「疑美論」,「顯性疑美論」不足畏,「隱性疑美論」才堪憂。文的也來,武的也來,中國對台灣躍躍欲試,鄭重宣示「承不承認台灣是美國的主權作為」,才能產生威懾中國、取信台灣的雙重效果。打擊「顯性疑美論」,釋懷「隱性疑美論」,也才能確保民主運作正常,捍衛台灣這艘航母於不沉。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