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習近平的話術

金融時報近日報導:二○二三年四月習近平會晤馮德萊恩時曾告訴她,美國試圖刺激北京武力犯台,借此毀掉中國,但是他不會中計,他並警告官員不要上當。白宮與國務院均出面駁斥,強調美國的政策是持續敦促台海維持和平穩定。此一內幕,經過一年才告披露,而五月初習近平剛訪問法國等,並與馬克宏、馮德萊恩三方會談。本月上旬,歐洲議會選舉,考驗馮德萊恩。接著,解散國民議會提前改選,則考驗馬克宏。這則遲來的內幕,來自何方、目的何在、影響為何?令人好奇。

猶記二○二三年十一月十五日,習近平在舊金山告訴拜登,他聽到美國有各種報告稱,中方計畫二○二七年或二○三五年採取軍事攻台行動,但根本就沒有這樣的計畫,沒有人向他提過這種計畫。美方官員描述,習近平講到這番話時,似乎帶著一絲惱怒。而今年一月二十五日,崔天凱在美國智庫稱:有些人提供軍援,為代理人戰爭提供武器,想讓中國人殺中國人,我們不會掉進那種陷阱。說來說去,彷彿北京根本無意對台用武。然而,拿與日俱增的軍事脅迫台灣行動來檢驗上述措辭,便可以輕易發現不是那麼一回事。

就在本月初,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對話,董軍歸咎民進黨當局漸進式台獨,且外部干涉勢力不斷地虛化掏空「一個中國」原則,炮製涉台法案,執意對台軍售、官方往來,助長台獨,圖謀以台制華,這些險惡用心,正在把台灣引向險境。按董軍的邏輯,「以台制華」之外,應該還有「以菲制華」、「以日制華」、「以韓制華」,簡直族繁不及備載。從他的戰狼姿態解析習、崔所釋放的訊息,與其說是消除外界對中國攻台的誤解,不如說是北京正在設計動武的「正當理由」,鞏固對台動武的合法性。套用普廷與習近平的共同術語,便是「各國的合理安全關切都應予以尊重」。普廷關切:去納粹化,去軍事化,北約連續五輪東擴。習近平關切:台灣的漸進式台獨、去中國化,美國的對台軍售、官方往來、以台制華。

如果誤信習、崔的違心之論,而熱中於美中高層政治、軍事對話,以為兩國衝突因此可能性下降,台海和平穩定的機會上升,恐怕會被「兵不厭詐」的障眼法所騙。很簡單的檢驗:解放軍針對台灣的軍事演練、灰色襲擾是增或減?中國海警在東海、南海、金廈海域是收歛或更囂張?再往前,一九八○年代之後,美國帶領西方資金、技術協助中國經濟快速成長,令其得以提升國際地位、軍事能力,回過頭來企圖挑戰美國霸權。美國養大中國,就是為了刺激北京武力犯台,借此毀掉中國?果真如此,美國歷屆總統,豈非政治白癡!習近平還對馮德萊恩說:與美國爆發衝突,可能摧毀中國的許多成就,也不利他想在二○四九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但,韜光養晦變成戰狼出征,不正是習本人的傑作?

金融時報的報導,不禁令人若有所思。二○二三年四月,習近平會晤馮德萊恩,同時到訪北京的,還有馬克宏。習近平罕見地與馬克宏談了六小時,相形之下馮德萊恩被冷落了。結束行程,離開北京,馬克宏便急著在專機對媒體大談「戰略自主」、「第三強權」,歐洲應該減少對美國依賴,並避免因台灣議題被捲入美中衝突之中。馬克宏問歐洲人:加速台灣危機對我們有利嗎?原來,透過馮德萊恩、馬克宏,習近平意在分化歐洲領袖、製造美歐矛盾,破解挺台抗中的合作,而馬克宏正是破口。如此極力分化,習近平幽深的目的,顯然是為攻台進行國際部署,而不是浪子回頭、改過遷善。

金融時報的報導,從旁解釋了馬克宏去年在專機上那席話的北京背景,也令習近平「沒有二○二七、二○三五攻台計畫」及崔天凱「我們不會掉入戰爭陷阱」的用意呼之欲出:中國不是要跟美國和平共存,「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相反的,卻是想分化對手以利自己攻台時,美國國內忙著爭辯要不要出兵協防、戰爭會不會因為介入導致擴大,從而延遲美軍當機立斷。於是,出現一副諷刺畫面:習近平下令解放軍「全時待戰、隨時能戰」,拜登卻「四不一無意」、「美中衝突並非不可避免」。而拜登的政策想定,在美國大選年,引起美中是否可以和平共存之內部爭辯。分化歐美,分化歐洲,分化美國,習近平的話術並不深奧,他只是對民主國家的領袖與公民進行智力測驗。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