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藐視國會罪 違憲!

◎ 胡天賜

立法院會5月28日三讀修正通過增訂刑法第141之1條,規定公務員於立法院聽證或受質詢時,就其所知的重要關係事項,為虛偽陳述者,處1年以下徒刑、拘役或新台幣20萬元以下罰金。如果參照憲法法庭見解,這個刑事法條應該屬於違憲立法。

依據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5號針對侮辱公務員罪及侮辱職務罪案所下的判決見解,藐視國會行為屬對事而非對人的言論範圍,相當於刑法第140條所規定的侮辱公務行為,應採嚴格審查標準,規定的立法目的必須在追求特別重要之公共利益,而所採的手段必須為達成立法目的不可或缺且別無其他替代方法的最小限制手段,始為合憲。

立法院的藐視國會罪,應該抄襲美國法制,而美國的藐視國會罪則源自於該國的藐視法庭罪(contempt of court)。我國法院組織法第95條規定,「違反審判長、受命法官、受託法官所發維持法庭秩序之命令,致妨害法院執行職務,經制止不聽者,處3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新臺幣3萬元以下罰金」。這個規定相當於我國法制下的藐視法庭罪;受罰行為人除了要有違反行為外,還必須達到「致妨害法院執行職務」及「經制止不聽」的結果,才符合憲法審查標準。

反觀藐視國會罪的構成要件,只要公務員在立院聽證或受質詢時虛偽陳述,就可以處罰;然而立法院本身就有主動進行調查的義務,並非被動接受資訊;從而公務員的虛偽陳述是否會影響到立院要追求的公共利益已不明確,而處以刑罰亦非達到所要追求公共利益的不可或缺且別無其他替代方法的最小手段。從而參照113年憲判字第5號所採見解,藐視國會罪應屬違憲立法。

英美法中的藐視法庭罪源自於君主時期的法制思潮。之所以會處罰,是因為法庭中的法官是由君王派出的代理人,藐視法官等同於藐視君王,所以要處罰。然而在現今的民主時代,是否還要再有所謂的藐視罪?值得大家深思。

(作者是法務部行政執行署臺中分署行政執行官)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