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冷眼看胡錦濤對台政策

■ 林濁水

胡錦濤在十七大政治報告的對台政治報告,值得注意的是把上世紀以來各式各樣的主張都重述一遍,很多人認為這是為了表示政策的一貫性,其實不然。

共產黨擬定政策,強調理念的一貫性外,更強調鬥爭或「發展」的階段性,這在這次十七大胡錦濤的政治報告有關經濟政策上就這樣鋪陳,先強調貫穿各階段的改革開放的大方針,然後對各發展階段做歷史總結,再提出未來的政策重點,例如從三個代表走到科學發展觀。

所以過去對台政策也一樣,從武力解放、轉戰後戰略守勢、上海公報後和平招降、到反分裂法認為台海現狀合法,段落分明。在明白上世紀八○年代,汲汲於統一而提出的一國兩制在台灣反應很負面後,在二○○五年後在統一放在未來武力備而不用,現階段務實而積極統戰的大方向下,便避免提出,以便空出更有效拉攏的策略。但這次胡錦濤的報告,卻把過去三十年來依據各個不同階段提出的所有策略,包括一國兩制,全盤收攏起來一起提出,這就造成了沒有切中階段需要的重點,甚至其中還多所矛盾的結果。為何如此,在於這次政策的提出,重點在於可以讓各路人馬各取所需,而不在具體實踐,這種各取所需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到,那就是一面強調和平協議,另一方面卻在對台人事上安排對台有軍事經驗的軍方人士,完全違背一般人事配合政策目標的常軌。

所以這次的對台政策報告,可以說提出了一個並不急於實現的訴求,這和過去實在非常不同。許多人認為提出和平協議表示中國對台灣的政策更有信心了,其實提出一個在十七大到十八大的五年間,看不出實踐可能性的目標,怎會是更有信心的表現呢?事實上,這次政治報告表現了中國的信心是不錯,但那一方面是因經改有成後對自己統治正當性的信心;相反的,對台問題的解決則否。但因統治正當性既已建立在施政成效上,就不必再如過去太過於依賴訴諸激進的對台民族主義。另一方面,對未統一的現狀和台灣獨立的實踐,歷經十餘年打壓效果總是適得其反後,也逐漸能面對現實,於是政策走向一定的理性化。

以這次入聯公投來說,本是被認為歷年逾越紅線最嚴重的一次,北京也做了遏阻的努力,但一則逼使美國亮出台灣地位未定的底牌,二則態度皆稍猶豫的謝和極反對公投的藍軍都跟進,中國打壓結果可說賠多賺少,不得不改弦易轍。由此可見,刻意刺激中國固不必,但站在台灣立場如能舉國一致,北京在台灣無法尋得運用空間,實可促其政策的理性化。

(作者為前民進黨籍立委)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