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韓國醫生罷工的啟示

◎ 張怡穎

近日韓國醫療界爆發前所未有的罷工,逾千醫生因反對政府擴大醫學生招生計劃而集體離職。這場罷工導致多家醫院手術和治療被迫推遲,也引發韓國醫療系統未來的廣泛關注。台灣的醫療體系是否也面臨類似挑戰?從韓國經驗,我們能學到什麼?

根據經合組織(OECD)數據顯示,韓國每千人的醫生數遠低於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醫生短缺已成不可忽視的問題,為此,韓國政府計劃從二○二五學年開始,將醫學院招生名額從三○五八人增至五○五八人,增幅達六十五%,盼藉此滿足未來的醫療需求。

這計劃卻遭到醫生團體強烈反對,超過六○○○名醫師集體請辭,嚴重影響醫療服務的正常運作。許多醫生認為,現有醫生人數已足夠,政府應著重於提高醫生的工作條件和醫療服務質量,而非簡單地增加醫生數。他們擔心,過度擴招會導致醫生之間的惡性競爭,從而降低整體的醫療質量。

台灣沒有出現類似集體行動,但也面臨著其他問題。近年,台灣的部分科別如外科、婦產科和兒科,以及住院醫師的招募比例長期偏低,甚至出現「只要有手有腳,就能進入婦產科」的戲言,足見專科醫師人力短缺的嚴重性。許多年輕醫生更傾向於選擇工作壓力較小、生活品質較高的科別,導致某些關鍵科別的醫療服務供不應求。這不僅對醫院的日常運營造成影響,也對患者的健康造成了潛在威脅。

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過去三年,外科、兒科、婦產科的住院醫師招募比率長期低於一百%,尤其兒科和婦產科,更面臨嚴重的招募困難。這反映出,即使醫學院的生源充足,仍有許多專業領域面臨人才匱乏,不僅影響醫療服務品質,也增加在職醫師的工作壓力。

因此,台灣和韓國的醫療體系都須進行深層的改革,只增加醫生數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政府應更關注如何提高醫生的職業吸引力,改善醫生的工作條件,並通過合理的資源配置,以保障醫療服務的質量和效率。此外,加強醫學教育和培訓,提高醫生的專業技能,也是確保醫療服務質量的關鍵。

韓國醫生罷工事件給台灣政府提供一個省思的機會,應從中汲取經驗,思考如何在保障醫療服務質量的同時,解決醫生短缺的問題,以應對未來醫療體系面臨的挑戰。

(作者是自營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