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理
當今社會,智慧型手機已成為青少年生活中無法或缺的一部分,但這把雙刃劍也引發了另一個潛在危機:網路成癮。當青少年在面對壓力、挫折時,若缺乏適當的情緒調適方式,手機便成為他們逃避現實的避風港。然而,這種「避風港」所帶來的影響卻不容小覷。
當今社會,智慧型手機已成為青少年生活中無法或缺的一部分,但這把雙刃劍也引發了另一個潛在危機:網路成癮。(法新社)
根據國內一項針對2170名高職一年級學生的調查研究指出,網路成癮與青少年情緒處理方式息息相關。調查顯示,那些在面對壓力時選擇逃避或過度情緒化反應的青少年,更容易陷入網路成癮的泥淖。當壓力來襲,他們選擇躲進虛擬世界,而非面對現實問題,最終導致惡性循環的形成。
遊戲與社交媒體成癮:現代青少年的兩大隱形牢籠
青少年網路成癮的類型可大致分為「遊戲類成癮」與「社交媒體成癮」。前者沉迷於遊戲所帶來的即時快感和成就感,成為逃避現實的絕佳手段;後者則依賴社交媒體上的即時互動和回饋,從中尋求歸屬感。然而,這兩種成癮行為皆導致了青少年與現實世界的脫節,無法有效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戰。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台灣每五名青少年中就有一人深陷遊戲成癮的泥沼,這些學生平均每天花費超過五個小時在遊戲上,這無疑是對學業和日常生活的巨大衝擊。此外,社交媒體的成癮者則更容易出現焦慮、自卑等心理問題,這些問題進一步加深了他們對虛擬世界的依賴。
不只是遊戲與社交媒體:短影音、追劇與其他隱藏成癮行為
除此之外,追劇與短影音也成為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另一種形式。根據統計,台灣青少年每天平均花費三到四個小時在觀看短影音和追劇上,這不僅損害了他們的學業表現,還導致了嚴重的睡眠不足和生活作息失調。而這種行為背後的驅動力,同樣來自於逃避現實壓力的需求。
另有部分青少年沉迷於網路上的色情或暴力內容,這些不健康的娛樂方式不僅侵蝕了他們的心理健康,也可能導致現實生活中的行為偏差。研究發現,這些青少年一旦被強制斷網,往往會出現戒斷症狀,例如情緒暴躁、易怒甚至憂鬱低潮,這讓家長和教師苦不堪言。
教育能否拯救?社會情緒教育與正念教育的雙重利劍
面對這樣的網路成癮危機,台師大教授林旻沛提出了「社會情緒教育(SEL)」與「正念教育」兩種有效的對策。社會情緒教育旨在提升青少年的情緒管理和社會互動技能,使他們能夠更有效地處理壓力和挫折,從而減少對網路的依賴。而正念教育則鼓勵青少年覺察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學會接受不適情緒,並進一步學習如何在面對困難時,保持冷靜與理性。
根據國內外的研究數據顯示,這兩種教育方法在實踐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在實施社會情緒教育的學校中,學生的情緒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有明顯提升,網路成癮的比例也隨之下降。而正念教育則能幫助學生提高專注力和情緒穩定性,從而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壓力。
網路成癮的背後:誰該負責?
然而,問題的根源不僅僅在於青少年自身的行為模式,更值得我們反思的是,這樣的成癮行為背後,究竟是誰在助長?是家長的疏忽,還是學校教育的缺失?抑或是整個社會對於科技的過度依賴?
台灣每年新增的手機用戶數以數百萬計,青少年是其中成長最快的群體之一。面對這樣的現象,我們不得不問:當社會和家庭將手機和網路當作現代化的「保姆」,是否已經放任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在虛擬世界中迷失自我?
結語:青少年的救贖之路
總而言之,手機與網路的普及固然帶來了無數便利,但也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帶來了極大的挑戰。面對這樣的狀況,我們不能僅僅依賴個人的自制力來解決問題,社會各界應該共同努力,提供更多元的支持系統,幫助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更健康的壓力出口。
在未來的日子裡,如何在虛擬與現實間找到平衡點,將是青少年和整個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重要課題。因為我們不能忘記,虛擬世界的快感終究是短暫的,而現實生活中的成長與挑戰,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生考驗。
(作者為補教業)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請勿一稿多投,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