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中國要維持何種關係,才能確保台灣人民福祉,多年來一直是各方關切的議題。前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司徒文(William Stanton)近日投書媒體,就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所提,台灣可考慮與中國共組一個邦聯的論調表示異議,強調新加坡比台灣更適合加入與中國的邦聯。正處於大選政治熱季的我國,有志大位者對此議題各有主張,選民或整體社會也要就此慎思明辨,方足以透過選戰辯論及投票,確立對台灣有利的走向。
楊榮文九月間出席台北一個論壇,提議台灣可考慮與中國共組邦聯,為最終和平統一展開進程。他的論調,大致涵蓋了台灣近年出現的「疑美論」、「棋子論」、「東升西降」、「時間不在台灣這一邊」等論調,除了有替中國張目之嫌,還不失其為廣東潮汕移民後代的文化本色,訴諸華人家族觀念,把台灣與中國之間說成「家庭糾紛」,自己是「親戚」而有此關懷。
照楊榮文說法,台海的現狀不可持續,是不穩定和虛幻的,台灣因美國的介入才維持與中國分離的狀態。美國對台灣的政策作為,並非出於愛台灣人,而是利用台灣對付中國,也是其軍火企業的好生意;台灣因而是美國的棋子,在對中國的戰爭中,只是一個可被犧牲的棋子。然而,十年後中國軍事即可與美國分庭抗禮,經濟規模二○五○年也將大於美國,台灣因而面臨「二元選擇」:期待中國變化,讓統一變得不必要;或推動與中國漸趨一致,成為「未來中國」的一部分。獨立、不獨、不武、不統都非台灣合適選項,他因此提出邦聯的主張。
相較於「中國人的邦聯」說,司徒文從歷史文化、政經背景與互動,平實而帶有反諷地駁斥,指楊榮文所來自的新加坡,事實上比台灣適合加入「中國人的邦聯」。基本上,楊榮文顯然對習近平的野心及統一進程所知甚少,無視香港在「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等承諾見棄後的慘例,也低估台灣人民對共產中國的嫌惡。其次,新加坡人口四分之三為華人,但毫無證據顯示華人比率高就渴望當中國公民,包括楊榮文自己。此外,依「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國際評比,新加坡只稱得上有限度自由,中國自由度更為低落;新加坡應比台灣更能適應中國不自由的政治與社會制度;況且其面積較小,要吸納共產黨那套遊戲規則相對容易。
司徒文在AIT處長卸任後,長年留在台灣從事高等教育工作,是深入瞭解台灣社會民情的美國友人;上述見解,較諸自稱「一個受到台灣許多恩情的新加坡人」楊榮文,其擺脫「同文同種」華人窠臼,以民主自由普世價值為本,與台灣人民站同一邊,立論高下立見。
事實上,楊榮文與若干台海和平論者都有共同幻想與偏失,只對民主自由台灣說東說西,甚至苛求怪罪,卻不敢對專制中國同等要求,稍置一詞。更惡劣的,還助紂為虐,替中國幫腔,脅迫台灣。楊榮文講話現場,不但與談人對他不敢苟同,台下馬上有年輕聽眾高喊,「我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也有人直指他「曲線為中國做說客」,都凸顯楊式邦聯論在台灣難以推銷。可悲的是,即使他本人,也以「要是我是台灣年輕人,也會有同樣的想法」回應,堪稱居心叵測。
楊榮文沒有為其邦聯論下定義,但按國際通說,係指主權國家基於共同利益和價值的聯合,如歐盟、蘇聯解體後的獨立國協。現實上,中國的利益是併吞台灣,價值觀不但反民主,還以專制為能事,企圖改變世界秩序。從而,依其認定,中華民國已於一九四九年滅亡,台灣泛藍陣營的「一中兩國」、「一國兩府」、「一中各表」一概封殺,只能有「一中原則」、不容各表的「九二共識」。
再查考其作為,撕毀一九五一年西藏《十七條協議》、一九八四年關於香港《中英聯合聲明》,近年違反「南海非軍事化」公開承諾、悍拒二○一六年國際常設仲裁法院「南海仲裁案」,都顯示毀諾無信是中國的家常便飯。如今習進平野心更大,對台灣脅迫更厲,國際社會對其戒心更甚,只有頭殼壞去或別有用心者,才會相信楊榮文所鼓吹的,與中國協商可「提升一般台灣人的福祉」。
大選活動中,在台灣高唱反戰要和平、兩岸一家親、直接與北京談判、不要外國勢力介入等主張出籠,且把雙邊官方互動停滯歸咎台灣,猶如當年姑息納粹論調的台灣版,討好強梁,卻責怪受威脅者。與虎謀皮,為虎作倀,必將帶來禍害,台灣人不能不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