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共和國》翁秀琪/用新聞產製準則 防止生成式AI傷害新聞專業(下)

德國雜誌4月時刊登「AI生成」的車神舒馬克假專訪,引爆眾怒,總編輯下台。(歐新社檔案照)

翁秀琪/政大傳播學院兼任教授

在我國,目前網路上可以找到二○二三年八月卅一日公布的《行政院所屬機關(構)使用生成式AI參考指引(草案)。(取自行政院官網)

美聯社的記者亞曼達‧巴雷特(Aman Barrett)在一篇名為《圍繞生成式AI的標準》(Standards around generative AI)的部落格文章中,簡述了一些美聯社對於記者使用生成式AI時的規範。

「★ 生成式人工智慧工具的任何輸出都應被視為未經審查的來源材料。

★ 美聯社工作人員在考慮發布任何資訊時必須運用其編輯判斷和美聯社的採購標準。

★ 根據我們(美聯社)的標準,我們不會更改照片、影片或音訊的任何元素。 因此,我們不允許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來添加或減少任何元素。

★ 我們將避免傳輸任何被懷疑或被證明是對現實的虛假描述的人工智慧產生的圖像。 然而,如果人工智慧生成的插圖或藝術作品是新聞報導的主題,只要在標題中明確標記,就可以使用它。

★ 我們敦促員工不要將機密或敏感資訊放入人工智慧工具中。

★ 我們也鼓勵記者謹慎行事,確保從其他來源進入美聯社的資料也不包含人工智慧生成的內容。

生成式人工智慧使人們更容易透過更改的文字、照片、影片或音訊故意傳播錯誤和虛假訊息,包括可能沒有更改跡象、顯得真實可信的內容。 為了避免無意中使用此類內容,記者應像平常一樣保持謹慎和懷疑態度,包括嘗試識別原始內容的來源,進行反向圖像搜索以幫助驗證圖像的來源,以及檢查來自類似內容的報道值得信賴的媒體。

如果記者對材料的真實性有任何疑問,他們就不應該使用它。」

至於《衛報》則在今年一月份,就由凱瑟琳‧維納和安娜‧貝特森(Katharine Viner and Anna Bateson)兩人合寫了一篇《衛報如何因應生成式AI》(The Guardian’s approach to generative AI),介紹《衛報》對於生成式AI的規範原則。文中提到共有三大原則:

一、為了讀者利益:

「我們將尋求僅在有助於原創新聞創作和傳播的情況下在編輯中使用生成式AI 工具。 我們將防範生成工具及其底層訓練集中嵌入的偏見危險。 如果我們希望在作品中包含人工智慧生成的重要元素,只有在有明確證據表明特定益處、人工監督以及高級編輯的明確許可的情況下,我們才會這樣做。 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將向讀者揭露。」

二、 為了我們的使命、我們的員工和更廣泛的組織的利益:

「當我們使用生成式AI 時,我們將重點關注它可以提高我們工作品質的情況,例如幫助記者查詢大型資料集、透過糾正或建議協助同事、為行銷活動創造想法或減少時間的官僚作風。消耗業務流程。 這些工具的任何使用都將集中在《衛報》有價值和值得保護的內容:『嚴肅的報導需要時間和精力,仔細揭露事實,追究權力的責任,並質疑想法和論點』。」

三、尊重那些創造和擁有內容的人:

「許多生成式AI 模型都是不透明的系統,其訓練材料是在其創建者不知情或未同意的情況下收集的。 當我們授權這些資料在世界各地重複使用時,我們對新聞業的投資就會產生收入。 因此,我們考慮使用的AI工具和模型的原則是:它們考慮許可、透明度和公平獎勵等關鍵問題的程度。 我們對生成式AI 工具的任何使用並不意味著放棄我們對基礎內容的任何權利。」

在我國,目前網路上可以找到二○二三年八月卅一日公布的《行政院所屬機關(構)使用生成式AI參考指引(草案)。 在台灣公共電視的官網上,也已經可以看到一份名為「公視基金會AI使用準則」的資料 ,內容包括:尊重人的自主、避免造成傷害、公正與共好、透明與問責、體現公共價值等五大原則和十五項操作指引。

生成式AI對於新聞專業和新聞倫理可能造成的傷害不容小覷,各新聞傳播媒體或平台都應該儘速訂定AI使用準則。

(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自由共和國》強力徵稿

《自由共和國》來稿請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職業、通訊地址及戶籍地址(包括區里鄰)、夜間聯絡電話、銀行帳號(註明分行行名)及E-mail帳號。

刊出後次月,稿費將直接匯入作者銀行帳戶,並以E-mail通知。
文長1200字以內為宜,本報有刪改權,不願刪改者請註明;請自留底稿,不退稿;若不用,恕不另行通知;請勿一稿多投。

《自由共和國》所刊文章、漫畫,將於 「自由電子報」選用,不另外奉酬。
Email:republic@libertytimes.com.tw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