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南韓天才兒童被霸凌談起

◎ 顏家棟

南韓十歲男童白岡鉉,智商高達二○四,被媒體報導譽為「天才兒童」,今年三月跳級名校高中就讀,但入校僅五個月就決定退學,據稱是因遭校園霸凌,同學還會拿網路上惡意留言來取笑他。

依研究文獻及筆者長期關注國內校園霸凌的發展發現,被霸凌對象通常有幾個特質,不外乎是與同儕有不同的個人特質,譬如過度胖瘦、外型突出、有缺陷、過於外向及內向,有某面向發展的突出或落後、經濟強勢或弱勢等,這些對象需要學校、老師、家長特別關注,甚至施以個案輔導資源的投注。

但國內校園霸凌的議題處理上,輿論專注部分通常在個案可見的傷害結果、處理的流程有無疏失或霸凌個案是否成立,哪裡有火,就往哪裡滅火,有時還夾雜著家長對學校不信任、資源投注失誤,這樣怎麼可能處理得好?以致申訴、檢舉、申復、訴願,層出不窮。

根據教育部疑似霸凌通報個案數,二○一八年有五六二件,去年已多達一九四二件,幾乎是三倍半,但成案的比例卻不增反減,從卅%逐年下滑,到二○二二年只剩十一.四%,各方對此有不同解讀,卻忽略青少年偏差行為有各種樣態,霸凌只是其中之一,而國內將「師對生的管教和體罰」也納入校園霸凌範疇來討論,如此一來,師對生的管教問題處理自然變成學校行政人員最大的痛點。

教育部霸凌防制準則,從最初的版本,到一○九年的修正版本,裡面都提到友善校園的環境建立、知能培力、群體同理心的培養,以及個體挫折恢復力的養成等具體作法,既然工具都有了,學校就應該落實推動,要防制校園霸凌,做好「預防工作」才是釜底抽薪的法寶。

筆者在教育部負責校園霸凌業務工作時,曾有學者提及校園霸凌古今中外皆有,但校園「零霸凌」是美麗願景,不是高呼「友善校園」口號就能做到,尤其霸凌的欺負行為常遊走在犯罪邊緣地帶,倘若不能從校園霸凌教育的工作方面扎根,那麼美國南加州大心理學講座教授雷恩博士說的這句話:「一個國家的錢如果不用在教育上,一定會用在監獄上」,不只迴盪在為人師的腦海中,更將流在兩造家長的淚水中。

(作者是國立東華大學台灣安全促進學校研究中心研究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