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醫學教育時代使命的典範

◎ 金傳春

七月八日先有「追思陳定信教授學術研討會」,次日是「台大醫院戴東原教授追思會」。前者是台灣B型肝炎(B肝)防治走在世界衛生組織政策之前的領航人;後者是推動糖尿病衛生教育、病人關懷及開啟老人醫學人才培育的巨人。兩人在醫學教育播種深耕,影響門生代代相傳,且兼具高度社會使命感,如眼科陳五福醫師走出象牙塔,造福更多人群,誠為時代使命的長存典範。

我國知識分子一向有「士不可以不弘毅」的至高期許。近卅年科技日進千里,各醫學校區自新聘教師、教授升等及師資獎勵等評鑑制度,重視研究績效的發表量與是否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無形中反漠視韓愈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是以「傳道」為首要重任;不僅已知學理,更包含未知真理!而醫師兼具「醫」與「師」,須醫治疾患,最好兼能發掘科學真理。

然而,當有的醫師一天門診高達九十人以上,若欲栽培如陳定信醫師般優秀的臨床醫學家或醫生科學家已非易事!哈佛大學曾擇選一些醫科學生,每週請傑出科學家講授自研究構思到發現成果對人健康的貢獻,以培養未來醫師科學家。然而,我國的醫學系多大班上課,且醫生薪資較基礎科學研究者高甚多,即使醫科學生曾進實驗室學習,畢業後仍以行醫遠多於醫學研究,不像美國著名醫學中心多要求學子入臨床前,需有兩年醫學研究,才可在臨床上具有自行發現問題又能以實證解決問題。

顯然地,肝癌國病在宋瑞樓教授開啟研究風氣後,由台大醫學院引領其他醫學院、國衛院及中研院的學者陸續展開分子醫學、免疫學結合臨床醫學的跨域研究。雖陳定信院士離世三年,研討會仍展示薪火相傳的志氣不滅;包括應對未達健保用藥指引標準,但肝癌預測風險指數高或有B肝病毒前段表面抗原/表面抗原基因突變(PreS-S mutants)的慢性B肝帶原者,仍必須使用抗病毒藥治療,以降低肝癌風險;又可根據病毒嵌入肝細胞的不同模式來分類肝癌,作為選擇最佳治療法之依據;另胎兒蛋白低(〈200 ng/ml)時,可用其他的腫瘤標記預測肝癌轉移,如在土撥鼠和肝癌病人檢體發現的「腫瘤轉移抗原-1」剪接異構體(metastatic tumor antigen-1 splice variant),經回溯世代研究與肝癌復發病例對照研究,均證實其與肝癌的早期轉移有關,須密切追蹤。

科研努力致肝癌已跳出國人的前十大死因;但新陳代謝病卻速增,波及年輕人,在我國的科研經費與教授薪資遠低於中國大陸之際,當局更要提出有志科學家入醫學研究的方案;未來國科會與國衛院應鼓勵跨國研究,將台灣研究群的耕耘貢獻全球衛生。學研究的方案;未來國科會與國衛院應鼓勵整合臨床醫學、基礎科學及公共衛生的跨國研究,將台灣研究群的耕耘貢獻全球衛生。

(作者為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兼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