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閱聽人不看新聞的規避潮又來了?

◎ 張約翰

總統大選、幼兒園餵藥和性騷擾三大議題,最近半個多月持續成為社群平台討論焦點,而且三者之間常被互相關聯。之前筆者曾提醒,不要輕易被帶歪風向,這次則要提醒,新聞規避潮又將來臨。

關於新聞規避(news avoidance,譯法尚無定論),筆者曾在新冠疫情高峰時提過,由於資訊量過大、內容足以引起恐慌、缺乏出路指引,最後會導致閱聽人直接放棄並避開相關資訊。

由於「新聞規避」是廿一世紀的新聞學新課題,在新冠疫情期間曾受重視。雖然名為新聞規避,但如果要進一步釐清,那麼當中的「新聞」所指的,已不再只是傳統概念中經過新聞專業工作者蒐集整理的文本,而是包括社群平台的貼文與討論。最近前述三大議題的訊息量不斷增加,但新聞媒體不見得處於傳播鏈的起點,常常是社群平台熱議後,才有新聞媒體加入整理擴散,這時新聞媒體在傳播鏈的角色反而接近末端,影響力反而不如原始貼文及其討論被社群用戶分享擴散的結果。

這些也可能被視為新聞文本,同屬新聞規避的對象。社群平台上的討論,無論是出於刻意操作還是人性使然,常常是情緒宣洩重於事實釐清與建立共識,也因此「惡意的重量」常讓想透過社群平台吸收資訊者無法承受。於是隨著議題愈來愈熱,規避相關資訊的用戶也將愈來愈多。

對這些感到無法再承受更多惡意的社群用戶,筆者有如下建議:首先,暫時更換社群平台。有些平台沒有貼文字數限制,雖然有利於完整表達想法,但也同樣有利於完整釋放惡意。如果仍然有社交需要,可以更換到較適合自己資訊使用與情緒保護的平台。當然,完全離開社群平台一段時間也可以。

其次,也是筆者再三提過的,如果無法離開社群平台,又扛不起大量的惡意,那就不要去相關議題討論串留言,甚至不要去看留言。通常留言者的責任意識遠低於原始貼文者,惡意很難避開,不要碰最好。

最後,需要的資訊,直接從可以信賴的新聞媒體取得。至於如何算是可以信賴,簡單判斷指標包括標題是否釣魚、寫作是否理性、有沒有提供消息來源、有沒有第一手採訪。如果覺得社群平台太多的資訊讓你爆炸,不如暫時讓新聞媒體幫你過濾一下。

(作者是世新大學傳播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