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鏗鏘集)一場不必要的戰爭

◎ 李敏勇

韓國濟州「四三事件」七十週年(二○一八),舉辦一場國際文學會議,我以台灣詩人,和越南小說家保寧以及曾以《水滴》獲芥川獎的沖繩日本小說家目取真俊,應邀演講。保寧的小說《戰爭哀歌》翻譯成十幾種外國語文,他曾在被問到對北越打贏了南越的越戰有何感想時,說「戰爭的勝利是將軍關心的事,我關心的是戰爭的悲傷」,讓我感觸良多。

俄羅斯出兵侵略烏克蘭,普廷以納粹化污名昔日加盟蘇聯的新獨立國家。其實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是猶太人,正是納粹德國希特勒加害對象。侵烏是對東歐昔日華沙公約國家自由化,並群起加入北約的一種威嚇行動。普廷高估自己國家的軍力,低估烏克蘭的反抗意志,以及民主陣營的奧援。原以為可以迅速取勝,經過一年多,仍在動彈困境中,不只拖累自己國家,也危害自己。

帝俄時代,俄羅斯曾受法國拿破崙大軍入侵;納粹德國的希特勒也入侵蘇聯,慘烈的抵抗留下衛國戰爭的事蹟。普廷的強權身段對歷史教訓是一種反逆,出於個人野心,但危害整個國家。這場戰爭,引發地緣政治的新局面,打破了經貿全球化帶來的後冷戰格局,再度形成以民主對抗專制的世界形勢。

國家與國家之間,存在著利益形態與意識形態的矛盾和潛在衝突,但文明仍是導正力量。二戰後為世界新秩序成立的聯合國並未竟其功,原以美、英、法、中、俄的同盟國對抗軸心國的日、德、義,現在改變為美、英、法、德、日對抗中、俄,歷史不斷改變軌跡發展。

左右對抗曾經是近代世界政治衝突的主要現象,但已變成民主和專制的差別。一九九○年代初,隨著蘇聯解體,東歐自由化,共產主義的人民民主專制已失去其魅惑的意識形態牢結條件。藉著人民民主專制的獨裁國家,中國與北朝鮮,一走資化,一執意共產主義原教旨,彷彿與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共構黑暗新軸心。

波蘭在華沙公約組織的戰後長時期,為了自由,離開自己國家流亡美國的詩人米洛舒(C. Milosz, 一九一一—二○○四),一九八○年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咒語」,以「人類的理性是美麗而無可匹敵的」開始,廿行句中,有「美和青春是哲理和詩/她們的結合是為良善服務」,結尾「她們的敵人會把自己交付毀滅」。面對俄羅斯侵略烏克蘭的這一場不必要的戰爭,中國的習近平想發動侵台戰爭,有必要嗎?

堅持自己的國家終將恢復自由的米洛舒,一九九○年代,終得回到祖國波蘭。在政治壓迫的幻滅時代,未成為虛無主義者,持有信念的這位詩人,見證文明的力量。台灣也當如是,學習烏克蘭精神,堅持自由民主的信念,守護自己的國家。

(作者是詩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