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和平特區金門人道產業

■ 唐惠霈

台澎金馬是團結在台灣民主政體下的生命共同體,與四角環繞的台灣海峽形成台灣海洋國家的特質,因為盤踞天險讓台灣擁有更多在國際政治、經濟談判斡旋的籌碼。但過去曾經作為「戰地」的金門,隨著世界尖端武器的進步,已經失去了以往可為台灣軍事防禦的價值,近年來逐漸撤軍,導致消費需求下降,造成地方經濟的結構性衰退,後續的「開放觀光」、「小三通」等替代性經濟政策,也無法改善民間長達半世紀依賴駐軍消費後的供需失衡。

撤軍雖是必然的發展,卻也是金門重新改造的契機。但要重新界定金門對台灣的戰略價值,同時在符合這個戰略定位的概念下,利用當地既有資源發展相關的產業,提出因地制宜的政策,也才能因為這種「特定區域與國家整體」之間的合作性價值創造過程,促成相關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效率的落實。

我們以管理學界「資源基礎觀點」RBV(Resource-Based View)的論證思考,過去金門長達數十年「戰爭」、「戰地戒嚴」的歷史,使金門成為最有利於台灣向世界表達「反戰、和平」渴望的資源,將金門宣示作為「永久和平終戰區」,不僅是台灣對國際社會呼籲台海和平的象徵,也呼應「UN for Taiwan, Peace Forever」的精神,讓國際社會對和平、人道價值的認同與維護力量成為台灣最有力的安全保障(如瑞士的永久中立國政策)。同時,下位結構的新金門產經政策,也可配合「和平」意涵,發展「人道關懷」相關產業,利用金門既有「生態環境保存完整」、「低開發無污染」、「二○○六調查台灣最快樂的城市」、「二○○七年調查台灣最適合老年人居住的城市」、「鄰近中國地區的人、貨交流便利性」等特性,從目前台灣的重點產業政策中,找到適合金門發展的部分生技醫療產業,如健康管理、老人安養、老人醫療、複方漢藥生物科技及旅遊醫療等,具有高知識附加價值、低能源需求與低環境污染,以及相對較低固定資產投入的產業;除了傳統的賦稅、補貼等獎勵措施外,還可以配合金門「鄰近中國、台灣管理」、「較低國安、檢疫、境管等國家治理成本」的地理與制度優勢,實行開放中國慢性醫療、安養人口長期居住、就醫人口入出境給予特別行政措施、不動產特別許可購置、使用等帶動市場需求的特區行政。

透過金門「作為永久和平終戰區」、「發展人道主題產業」,台灣向國際社會發出台海和平的訊息,將有助於爭取更多國際秩序的介入。

當我們讓過去曾是佈滿數十萬重兵的「反攻基地」轉變為接受所有醫療需求者的人道關懷聖土,便猶如向世界宣布:我們台灣要在曾經硝煙散射的槍管開出象徵愛的玫瑰,在曾經荊棘遍佈的家門掛上象徵和平的橄欖枝。

(作者曾任企業法務長,現為金門立委參選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