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資訊戰,是否已悄然展開?

◎ 林志鴻

國外媒體目前不僅對烏俄戰爭時刻保持關注,對於台、中兩岸情勢變化,也逐漸成為國際高度關切焦點,充分說明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已非同以往。同時,國際間不時以烏俄戰爭和台灣與中國的兩岸局勢,加以對比和傳達預警擔憂,而國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應當抱持何種心態,又該如何看待與面對呢?

對於戰爭,多數人會以「兵戎相見」為既定印象或以此認定。以往我們常會說制空權是主導戰爭的勝負關鍵,但對現代人來說,我們更容易輕忽「資訊戰」,這個虛擬前哨戰的重要性。在裴洛西訪台當天,知名連鎖超商以及公部門的電子廣告看版,遭到大規模系統入侵,相對於中共解放軍的軍演恫嚇,以及海空侵擾,台灣應已有切身經歷和直觀意識。但是,在我們討論到國防議題時,大部分都是聚焦在短兵相接,至於資訊網路薄弱之處,武力可能已不是決定戰事勝敗的關鍵?

台灣目前所處的社會氛圍,已讓人不得不重視和面對資訊滲透,尤其在網路社群方面,中國有心人士常會利用圖文拼接、資訊接收落差等手法,試圖製造混淆視聽的效果,雖然相關單位事後都會出來澄清闢謠,但這種假訊息的使用方式,卻以打游擊的方式,直接測試社會大眾對「訊息辨別的免疫程度」。

烏俄戰爭開打前後,從網路受到破壞和封鎖阻斷,到澤倫斯基AI換臉事件,無不體現個人資訊辨識能力的重要性所在;尤其現階段,有許多的意見領袖和民意代表成為中共的唱和者,時時散播疑美論、鼓吹削減國防的自我防衛能力、唱衰台灣的實質外交表現等。更毫無避諱地,與中共共同倡議,置換台灣的國家主權概念,以及合理化中共當局的一切行為,透過平日不間斷的釋放和傳播,如同拋撒統戰的種子。試想,若是搭配武力的兵臨城下,擊敗我們的會是解放軍,還是堡壘內的吳三桂呢?

面對中共統戰的威脅,是否已不單是國軍的工作,而是全民國防意識的體現,我們必須有效阻擋資訊戰,強化防線。在希望台灣能夠變得更好的同時,我們是否也要反問自己,如何能讓台灣變得更好?

(作者是前ROTC花蓮教育中心攝影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