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社區參與扮演守護台灣生態重要角色

◎ 施怡伸

由於人口稠密,台灣許多淺山、農地及海岸生物的棲地面臨嚴重開發壓力及破碎化等等問題,林務局近年大力推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主要的任務是連結和提升中央山脈乃至海岸的生態棲地功能。這項任務很多時候需仰仗不同公部門的合力,但也不能忽略了有一群與林務單位合作,維護自己居住的山林的社區居民,也在共同努力。

相比起來,有些年歲的社區林業計畫,目的是培養社區的自主能力,協力進行森林經營、保育等工作。許多社區所在的淺山、濱海地也是縫補台灣生態的拼圖,因此林務局開始強化社區參與保育行動,如巡守山林、監測關注物種和棲地、發展林下經濟、生態旅遊等工作,可看到越來越多的社區身影加入。

例如生活在中南部淺山的神秘保育類昆蟲─台灣爺蟬,因為外型豔麗,曾因盜獵問題變得稀少,林務局種植牠的主要寄主植物台灣梭羅木,營造牠生存的棲地,草山社區則成立社區巡守隊,巡護監測爺蟬棲息的山林,推行結合在地農業的生態旅遊。另外也有瀕臨絕種的山麻雀,本是山村常見的鳥種,卻因為棲地破壞、巢位不足等因素,面臨生存的威脅,林務局藉由懸掛巢箱及友善農業宣導等方法改善棲息環境,同時有山麻雀聚集的瑞峰社區當地小學將山麻雀保育納入課程,社區也首次投入社區林業,規劃訓練生態導覽解說員,以向遊客推廣保育觀念。

要有效守護鄰近人們生活圈的山林,社區聚落扮演重要的角色,由台灣在地力量協力保育鄉土周邊生態,實踐資源永續利用與發展,才是達到與環境共存的關鍵。

(作者是林務人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