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從「大到不能倒」到「大到救不了」

美國聯準會(Fed)以「暴力升息」對抗通膨,各主要央行也紛紛跟進,此舉確實讓通膨稍微降溫,但距離目標仍然遙遠,後遺症卻已開始發作,近日爆發的銀行破產危機,就是一個明顯的徵兆。美國矽谷銀行、第一共和等區域銀行與歐洲的瑞信接連踩雷,儘管政府部門與大銀行協力解決,並不斷強調銀行體系體質強韌,對存戶的存款保障,但上週五風暴蔓延到了德國,德意志銀行因CDS(信用違約交換)大幅飆高,再度造成全球金融股重挫,警報似乎仍未解除。然而,在各種利空橫亙的十字路口,聯準會、多數央行、包括台灣依舊選擇升息,仍堅決向對抗通膨之路邁進,不會中途休息,更不會走回頭路。

聯準會「暴力升息」意志堅定,是否因為前年低估通膨為「暫時現象」,及至通膨數據一路飆升,方始緊急踩煞車,即使矯枉過正亦在所不惜,以致到了銀行風暴捲起,仍然不放棄升息的執念。事實上,矽谷等銀行的財務危機,肇因於資產負債表期限錯置,負債過度集中在短期創投及新創科技存款,資產則集中在長天期債券,故而當聯準會採取暴力升息,債券殖利率大幅飆升,即面臨資金成本提高與債券投資大幅減損,因此引發存戶擠兌的財務困境。換言之,目前的銀行體系風暴,固然有金融界本身經營方法的錯誤,但主要還是在於央行暴力升息的結構性因素所致。而類似現象去年已令財務體質虛弱的新興國家險象環生。這些國家在低利時,大量購買美國公債,如今卻因利率飆升導致價格嚴重虧損;去年我國銀行、保險業者亦因持有大量美國債券而產生數千億元的淨值減損,再加上防疫險超過兩千億元的賠付,導致資本適足率不足,金融體系一度搖搖欲墜。因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蒂格利茲(Joseph Stiglitz)直率批判,「矽谷新創企業家大多很年輕,深信政府履行責任,因此專注於創新而非每天檢查資產負債表」。賓州大學華盛頓商學院教授席格(Jeremy Siegel)直指聯準會政策是造成矽谷銀行倒閉的主因之一,並警告若再升息兩碼,可能會使更多銀行倒閉。

不可諱言的,「暴力升息」有非常成功的經典案例。一九八○年代初,聯準會主席沃爾克﹙Paul Volcker﹚急速升息近二十%。成功壓抑高達兩位數的通膨,值得稱頌。但是,也造成美國經濟在兩年內陷入經濟衰退。而此波通膨一開始是能源與食品價格高漲,乃烏俄戰爭導致供應失衡所致,目前多數能源與農糧價格已滑落至戰前水準,而疫情時供應鏈斷鏈也幾乎回復,供應面問題漸獲解決,因此聯準會的關注面轉而聚焦在不含能源及食品的核心通膨,其中服務業需求與勞動市場強勁,導致就業人口與薪資增加,牽動物價漲勢;在這些數據弱化之前,聯準會的升息步伐顯然不會停歇。然而,升息對抗通膨的大業未竟,諸多衝擊卻已迎面而來,矽谷等銀行只是其中一端。疫情過後,多數國家仍在休養生息,需求不振,導致今年全球貿易量成長大幅下修;而疫情期間火熱的半導體也在消化庫存的衰退之中。反映在台灣最明顯的是,出口連續兩位數衰退,而製造業也都陷入景氣藍燈;而美國的勞動市場數據看似強勁,但大多數科技大廠動輒裁員萬人,兩者呈現非常違和現象。到底什麼才是真象?不管如何,需求明顯低迷,物價已在回落,繼續暴力升息,恐怕導致經濟衰退與大量失業人口,那將會是另一種難以善後的災難。誠如中央大學台經中心執行長吳大任指出,因全球終端需求低迷,物價預料將慢慢下降,今年台灣最大的經濟挑戰並非通膨,而是出口衰退。因此,我國央行是否繼續跟隨聯準會的升息腳步,或者考量自身的特殊性,決策者應該有更周延的思考。

聯準會大力升息與縮表(縮減資產負債表),推行緊縮政策,其實是在修補自己種下的惡果。坦言之,聯準會意圖馴服的通膨怪獸,也是它用充沛的奶水養大的。從二○○八年次貸風暴造成的全球金融海嘯以來,因為要救「大到不能倒」的銀行,聯準會採取直升機撒錢式的寬鬆貨幣政策,開動印鈔機挹注市場,並將利率降到零甚至負利率,造成資產價格與原物料飆漲,自然也就會帶來通膨,釀成超級的金融泡沫,一旦破滅,又開始另一次惡性循環。而美國金融泡沫破滅必然外溢到多數國家,於是金融風暴一波未平一波再起,「大到不能倒」終有一天會變成「大到救不了」。若不改弦易轍,使景氣周期依市場法則循環,讓市場力量成為解藥,一再揠苗助長,恐怕將會難以回天。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