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思辯中央銀行的職責與貨幣政策

中央銀行上週五宣布總統令,副總裁陳南光請辭獲准。一向對貨幣政策直言不諱的陳南光於任期屆滿之前請辭,既令外界訝異,也關切央行決策機構的理事會,今後是否容不下異議,仍待觀察。貨幣政策至關緊要,舉世皆然,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尤其動見觀瞻,全球金融市場常隨其政策動向而浮沉。我國現今遭遇經濟負成長與民生物價飆漲雙重挑戰,央行決策如何妥善因應,避免整體經濟落入停滯膨脹,各方高度關注。

陳南光的學術專長是總體與貨幣經濟學,五年前以「外部學者」身分進入央行理事會。他不改學者性格,在理事會常引據學理和數據,必要時力持異議,公開與央行貨幣決策相左,被外界視為央行「鷹派」理事代表。以去年十二月十五日的央行理事會為例,在提高政策利率○.一二五個百分點(半碼)的決策中,他與中研院院士李怡庭、經濟學者陳旭昇等三位投下反對票,是全部十五位理事的少數。

綜觀當時議事錄,央行判斷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已回降,但去年全年仍將高於二%,且經濟成長降溫,以提高政策利率持續緊縮貨幣政策,有助抑制國內通膨預期心理,兼顧穩定物價及整體經濟。另一方面,投反對票的理事雖同意提高利率,但認為○.一二五個百分點無以抑制通膨及預期心理,應以提高○.二五個百分點(一碼)為宜。

如今三個月後以經濟指標檢驗,央行宣稱去年CPI年增率二.九五%,今年元月更逾三%,但全年仍可望降到約二%。相較於央行的樂觀,三位主張提高利率一碼的理事當時指出,升息如以半碼的速度爬行,對抑制通膨及預期心理無法造成有意義的影響;況且每月至少購買一次及十七項重要民生物資物價漲幅較整體CPI年增率高出許多,且已持續一段時日,民眾感受深刻,未來家計部門的通膨預期恐攀高。兩相對照,三位理事顯然較貼近現實。

貨幣政策的決定需要專業,其抉擇涉及取捨有兩面或雙刃性,求取平衡有如走鋼索,須能抓住要點。然而,貨幣政策與其他政策一樣,其影響及於廣大公眾,自應從常民、常識與常理看待,並檢驗其效應。就此而言,近數月來百物皆漲,各項食物、商品不論是否進口原物料的價格齊揚,漲風從實物面擴及服務類,且漲幅大都與成本實際推升不成比例,這就凸顯了物價全面上漲明顯存在預期心理和人為炒作。此時,官方一味強調整體CPI數字不高,仍低於國際一般水準,與庶民實際感受脫節,既無以服人,無助消弭通膨預期心理,更常招致「何不食肉糜」之譏。

儘管國情不同,美國經驗仍有足供借鏡之處。聯準會去年初以來,共升息八次,幅度四.五個百分點。聯準會堅定因應通膨,其來有自。任期最長的主席馬丁(William Martin)一九五○年代曾有名言:央行的任務是在派對進行熱絡時,把潘趣酒碗(punch bowl)端走;換言之,在金融市場逐漸進入榮景時,當機立斷採取措施以防過熱。美國從二○○八年金融危機之後,採取幾近零利率等貨幣寬鬆政策,資金氾濫與低利率造成諸多投資資產價格膨脹,儘管有非理性榮景的警告,聯準會不僅沒移走酒碗,還繼續為金融派對添加香檳,未能在通膨攀高前緊縮貨幣政策。結果是,美國通膨率去年六月創下四十一年來最高的九.一%,迫使聯準會改弦更張。主席鮑爾八月宣示對抗通膨決心,實現通膨率二%目標前行動不改。

投資銀行出身的鮑爾,數次公開提到,距聯準會兩個街頭外,看到無家可歸者於車道旁紮營,且數目越來越多,讓他驚覺經濟榮景表象懸殊的另一面,決策時須顧及低收入者。他強調,利率上升、經濟成長和就業趨緩帶來痛苦,但較未能壓抑通膨的代價相對輕微。誠然,全球物價高漲肇因主要來自供給面,非貨幣政策所能獨挽狂瀾,但阻斷通膨金流、壓抑預期心理,且通膨率已超標的情況,只是回復央行本職:力求金融、內外幣值穩定,才是央行法定首要目標;台灣央行自應見賢思齊。

經濟現象常利害並至,具兩面性的貨幣政策尤須力求平衡。多年來,台灣習於讓公營事業吸收進口價格上漲,導致台電、中油等虧損連連,更有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的惡果,這一部分並未反映於物價統計;掃進地毯下的問題依然存在,浮濫的補貼終歸須全民負擔。有如鮑爾,做經濟決策者不能不從大局和升斗小民的角度著眼,廣納異議。台灣經濟正面臨嚴肅考驗。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