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政府應從缺藥危機中看見自費市場的發展性

◎ 黃金舜

歷經新冠肺炎、中美貿易戰、烏俄戰爭,藥物供應明顯已涉及國安層面,又近期缺藥問題引起各界關注,顯然這已是政府需嚴正面對的議題。對此,政府首要之事乃拉高處理層級,結合政策支持、經費投入、藥物給付制度三面向綜合檢討,針對藥物的研發、製造、銷售,擬定全方位提升藥業競爭力的策略。

首先有幾個藥物市場現況值得關注。2021年健保藥品申報費用約2,245億元,其中原開發藥廠佔67.4%、約1,513億元,而國產廠佔比卻年年下跌,2017年佔21%,至2021年僅佔19.5%、約438億元,這顯示國人大部分使用外國藥,而非國產藥。

這表示藥物以出口居多嗎?並非如此。我國製藥業已有六成四供應內銷,整體製藥規模過小,才是根本問題之一。從2016年至2021年,國內市場需求成長37.4%,國內製藥產業營業額卻僅成長15.3%,另一方面,製藥業從業人口佔我國勞動人口的0.12%,僅約1萬9,800人,如何擴大製藥規模成為政府下一步的挑戰。

我國製藥產業以西藥製劑為大宗,其中又以學名藥佔絕大比例,破除民眾對於學名藥的誤解,也屬當務之急。根據本會所做線上問卷,僅約五成民眾對三同藥品持正面態度,在「因為擔心在社區藥局領到的處方藥品與原使用廠牌不同,而不願意到社區藥局領藥」,僅41.1%民眾回答「從未如此」;在「藥廠所製造三同藥品是較有瑕疵的藥品」一題,亦僅46.2%民眾回答「不同意」。

學名藥並非「假藥」,而是原廠藥過了專利期後,其他藥廠所研發「同成分、同劑型、同含量」的藥物,依法規定,只要醫師未註記「不可替代」,藥師於告知民眾後即可以學名藥調劑。政府應跨部會制定相關政策,建立民眾的正確認知,向醫師宣導減少註記不可替代,積極行銷國產藥物。

最後,藥物分配層面也是一大問題。在健保總額的架構下,為抑制藥費成長,只好年年砍藥價,壓縮藥廠利潤空間,基層院所與社區藥局進貨量少,沒有市場優勢,價格當然就高,廠商被壓縮的利潤就從其中取得;相對的,大型醫院用量較大,較可控制市場,廠商「讓利」的空間自然較大,在產量有限制下,基於雙方合約,藥廠經常也只能優先出貨給大型醫院。

這背後涉及利潤分配、健保市場的問題。所以我不斷主張建立藥費獨立總額,即是為了讓藥費和醫事專業服務費用脫鉤,讓醫院無須「以藥養醫」,促使健保市場的藥價差利潤合理化。另外,韓國人數約台灣的2.25倍,但2020年OTC藥物市場卻是台灣的6倍,顯然台灣自費藥物市場發展空間極大,這個問題上,我認為政府首先必須解決指示藥違法給付的問題。

「氧化鎂」為例,它屬於仍在健保給付的指示用藥,但健保價一顆僅剩0.16元,導致廠商無利可圖不願生產,若落實法規排除給付,即便一顆漲到0.5元,100顆也只需要50元,民眾還可以省去掛號費,健保可省去診察費,廠商又有利潤空間,對於各界都是益處。

藥物議題是穩定國家的重中之重,缺藥問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與其他問題環環相扣,聚焦在個別藥物顯非長久之計。政府應從最上位的制度切入改革,方能根本性革新我國製藥產業體質。建議政府第一步拉高至行政院層級,盤點現有政策措施以及供應鏈脆弱之處,統一擬定我國藥業發展的短、中、長期策略與目標。也期待國人對國產藥有信心,台灣製藥產業已在2015年全面加入PIC/S GMP,品質受國際肯定,相信有足夠實力深耕本土、發揚全球。

(作者為總統府國策顧問暨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