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新內閣上路 雙語政策有待調整

◎ 劉庭妍

新內閣即將上路,新的行政氣象獲得不少肯定。既然大方向已定錨,可朝細節滾動式調整邁進。從教育角度來看,政府推動的二○三○雙語政策,立意雖然良善,卻是教育現場迫切希望有所改善、攸關台灣未來的一大教育政策。

曾獲金鼎獎雜誌類最佳專欄獎的顏擇雅老師,曾以新加坡雙語政策為例,其書寫政策不僅導致一整代華文中學學生無法上大學,甚至在雙語政策氛圍下,市井小民自創夾雜大量福建詞彙的Singlish。讓已故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推動雙語政策,始料未及。

回到台灣教育現場,雙語政策淪為擴大貧富差距的幫兇、更讓複製貧窮的循環不斷發生。在教育部公布的一一○年名單,高中以下偏遠地區學校核定校數計一二○五所、一○八學年高中以下偏遠地區學校學生人數總計近十萬人。為數不少的偏鄉學生,多為家庭功能薄弱、文化資本落差、經濟支持不足等,孩子唯一翻身的機會是透過學校教育。然而,本身即具有挑戰性的學科,卻以不熟悉、雙語的方式授課,會讓原本學習動機不高的學生更難接近。

當雙語課程注入,高學習成就、高社經地位家庭的孩子,有資源培養孩子語言能力,因此孩子本身英語能力即能遊刃有餘應用在課堂、生活中。然而,低學習成就、經濟弱勢的孩子,在英語能力還未健全下,基本的學科學習內容卻遭到為符合雙語政策所帶來「華而不實」的教學法剝奪,讓學生在每一學科課堂中,不斷地被迫降低競爭力。

事實上,在考試為教學導向的社會中,入學考試並不會因雙語政策降低難度,反而帶來教育現場學習成效M型化的現象。

因此個人認為,教育部應將雙語政策編列的資源與目標,調整為加強英語科本身,才能真正達到教育部「認識自身文化與優勢、掌握英語為溝通工具」的雙語政策目標。

(作者是高師大教育系學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