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從「東美院」看老屋活化

◎ 王錫璋

台北市的老房子文化運動,推行了近十年,的確使許多政府沒有經費修繕的老屋,獲得重生。過去文化局都規定出資業者要經營文創業務,其實真正文創業務不多,大都以餐飲為主。但業者要回收修繕成本及付租金、地價稅…等,餐飲價格實在不親民。

最近,筆者居家附近的兩棟台大舊宿舍老屋修復的「東美院」又是一例。「東美院」是牯嶺街六十巷四號,昔日哲學系方東美教授,和六號商學系教授劉南溟兩棟老宿舍聯合整建完成的,前者為歷史建築,後者為市定古蹟。然而老屋新生,一般民眾卻很難進入,除非先預約要品茗(六百元以上)或訂席(懷石料理,數千元),否則大門深閉,連要看個庭園,也常遭阻。這並非文化局要活化老屋,深化民眾歷史情懷的本意吧?

其實以前的例子也不少。如以台北市政府舉例說考核表現優異的樂埔町老屋而言,一套午餐,價格總在千元以上,非一般市民所能負擔。陽明山的美軍俱樂部,價錢也不便宜,吃不起的民眾,只想進去參觀一下,卻有一定的限制時間,讓民眾為免白跑一趟,只好花錢進去點一份餐飲。林森北路一家老屋活化了,賣的也是昂貴的義大利餐飲為主。

總之,老房子活化了,卻經常變成貴族式的餐廳,這應非文化局本意。但業者打著要維護費、要租金、要繳地價稅…等理由,就得經營不親民價格的餐飲店。

其實,老屋活化,也有企業把它當成公益事業在經營的,像臨沂街的文房公益圖書館就是,免費讓民眾去閱讀書刊。我們不期望每個經營者都如此大器,但假如政府活化放寬了,租金、稅金減免了,記得服務和價格也要親民些,別貴族化了才是。

(作者為前國圖編審,台北市民)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