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評估中國疫情不要雙標

◎ 張約翰

本月初,中國防疫新十條上路後,由堅持清零驟然轉向實質解封,被中國網友套用防疫口號戲稱為「應陽盡陽」,快速大規模感染造成缺藥、醫療系統超負荷、各行業因疫情而缺乏人力等現象盡顯。美國表態願提供協助,中國外交部則於回應中國具有「體制優勢」,一定能順利度過。

這個體制優勢到底是指「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制」相對於「西方民主體制」的優勢,還是一黨專政下統治者相對於被統治者割韭菜的優勢,暫且不提,中國體制的訊息不透明則確實無疑。中國特有的「體制優勢」,也就是在所有訊息傳播管道與訊息內容視為統治工具的體制特色下,外界無法像在民主國家一樣,藉由政府公開與相對具公信力的媒體報導取得疫情資訊,也就少了判斷訊息是否可靠的標準。

於是基於親友赴中發展、生意業務往來等各種關心中國疫情的台灣人,很難獲得判斷疫情現況所需的公開資訊,只能在各種中國的社交、影音平台與通訊軟體上蒐集訊息,甚至台灣媒體也有不少報導缺乏第一手採訪,僅從這些平台上抓二手資訊;為吸睛求擴散、極不可靠的中國網友貼文,也就此成為了不少台灣人、甚至媒體的訊息來源。

回想台灣自己三年來的疫情發展,可以發現每一個困難階段,都是假訊息與陰謀論傳播的溫床,而且有些陰謀論至今仍然有人深信且持續流傳,可見遺毒不輸難纏的新冠病毒。因此中國目前的混亂下,各種社交平台與通訊軟體上的訊息,也應該要小心判斷。

對此,筆者認為,在混亂時期要取得足以下判斷的資訊,首先要參考國外聲譽較好的媒體。比如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美國紐約時報,都有中文報導,也許不如社交平台的訊息快速,但新聞產製相對較嚴謹。其次是留意進不了中國的社交平台上各種可疑的貼文,這些貼文常有張冠李戴、編造來源的情況。最後是社交媒體使用的基本原則,也就是不能肯定為真的資訊,最好不要轉發。

雖然中國與台灣近年來的關係緊繃導致民眾敵意上升,但助長假訊息傳播的行為,不能因為對象不同就雙重標準。如果要說我們有什麼體制優勢,那就是我們不允許把人民當成認知戰的工具。

(作者是世新大學傳播博士)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