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電影裡外的澎湖七一三事件

◎ 潘翰聲

《流麻溝十五號》讓隱藏的族群衝突浮現,轉型正義需要社會各個族群,都願意出來講述各自歧異的史觀,而非逃避,才能相互瞭解、同理,進而和解。戰後來台的百萬軍民及其後代,論經濟實力或文化資本,應有能力拍出另類視角的白色恐怖歷史電影,澎湖七一三事件就是絕佳對照點。

《流麻溝十五號》女主角之一陳萍,為山東流亡學生,在海邊自認是共諜挺身拯救其他同學,取材自《十字架上的校長—張敏之校長夫人回憶錄》。電影受限經費未到澎湖取景,島人眼尖一看這並非菊島的海岸礁石(澎湖千萬年前熔岩流接觸海水,形成玄武岩平坦地形;綠島北岸則聳立著由火山噴發碎屑聚積的集塊岩,顯現風化侵蝕後的崢崚),因而未引起在地關注或漣漪。當年不少部隊在澎湖中繼轉往本島,兵荒馬亂來來去去,加上生活圈封閉且語言不通,本地人較少聽聞此事件。直到幾年前,澎科大教授林寶安進行口述歷史調查,文化部、國家人權委員會、澎湖縣政府,共同舉辦七十周年特展,才廣為人知。

國史館黃翔瑜在《台灣文獻》發表解密檔案研究,本案逮捕百餘人,其中四十五人押送台北軍法處,包括兩位校長張敏之、鄒鑑等七人迅速遭槍決,男學生除二人病死,餘送內湖新生總隊,僅有的三名女學生包括組長李嚴萍都轉送綠島感化,這就是電影裡山東口音的由來。

蔣經國到綠島視察說「這是時代的罪」,電影用來回應忠貞國民黨員的喊冤。所謂「外省人」政治犯約半數,對照當時人口結構,明顯偏高出數倍;矛盾的是,高喊白色恐怖平反的,卻是獨派和左派的聲音。電影拋出政治犯內部族群多元和路線衝突,也有獄方管理者的情欲糾葛,但劇末大結局的天堂只見「良善的人」,加害者缺席的和解,是轉型正義不夠完滿的遺憾。

電影凸顯「嚴為復審」的蔣中正親簽批示,連結綠島再叛亂案十四人判死,體現究責的轉型正義路線。對照澎湖事件發生三年後,革命實踐研究院談明華藉蔣接見時為其陳情,總統府經調查方知校長冤屈,追究基層政戰官員卻不復審。再三年後的四二五臺中事件爭取復學,就是電影提及的彰化員林建校(即今崇實高工),後來許多流亡學生畢業考取各大學,成為各界菁英或軍界、教界高官。歷史總是曲折並不簡單。

(作者為社團法人台灣樹人會理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